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与审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15730
  • 作      者:
    王一川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置身于这样的时代——
    艺术与审美已伞面泛化,
    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艺术不再是超脱于生活之上的纯精神享受,
    而是精神享受同门常生活的物质过程相互渗透。
    艺术小再仅仅被当作单纯的个性化创造和鉴赏,
    而是同文化产业、媒体包装、自我炫耀与体验密切相联。
    因此,我们确信——
    生活在一个国民需要艺术的年代,
    但同时更是一个艺术需要国民的年代。
    甚至,这是艺术需要国民远甚于国民需要艺术的年代。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卷的选文标准是这样的:第一,体裁兼收并蓄,理论文字、学术随笔、文艺作品均可,以富于文采、风格或个性化修辞的文章为主,思辨性文章应有独特特色、文采或风格;第二,观点兼容并包,突出当前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人际平等对话与沟通;第三,本土现代文为主,辅之以古代及外国文章;第四,兼具理性深度、经典性、可读性和感召力,尤其突出个体体验和感召力  (即不是理论说教而是魅力感染);第五,作者个性独特而鲜明;第六,长短文相间,短文为主;第七,2l世纪前经典文章为主,酌选少量新近文章。而从文际关系来看,每章内  (即主题词下)各篇选文之间尽可能构成多元而系统的关系,综合地阐释主题词的内涵;.选文排列应体现内在的逻辑线索。在选文篇幅方面,每篇一般在几千字,尽量少选长文,尽可能多选优美短章,以便广大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对决定着自然景物的被人感觉到的特质的环境进行更全面充分的观察的运动方向。我们的部分动机是想要获得这种完整或真理。我们还知道,在审美经验中,环境复杂性比起其他任何因素为详细鉴别表情特质创造了更多的条件,这种鉴别被赋予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追求这一价值,我们才接受所谓“结合的任务”,即注意原先处于我们注意之外的形式和声音,并将它们作为与审美有关的东西加以接受。
    扩大环境不一定就要扩大空间。那么又怎么来扩大它呢?假定我正在一大片沙泥地面上行走。四下的景色也许就只是荒凉和愉快的旷野,但是如果我知道这地方是片潮水已经退去的潮汐洼地,就会看见自己走的地方每天有一半的时间是海底。这里的粗犷快乐的空旷也许就还掺杂了一点使人不安的神秘。这样,除了扩大空间之外(有时候我们根本无须这样做),我们还可以设法丰富我们经验中的解释要素;与此同时,并不把这种要素当成对眼前景物的理论知识,而只是用它来帮助我们确定经验对我们的审美作用。“统一”在这里有一种纯粹的调节作用,自然不是“给定的整体”,甚至对它的认识也不是这种东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扩大过程都有心理上的极限。复杂一旦达到了某一程度,人们对感觉或情感特质的鉴别就会停滞不前。
    此外,还有第二种脱离对未曾得到解释的特殊事物的观照的运动。它有时被人们称为自然的“人化”或“精神化”。在这里我只准备指出这一运动的存在及其与我们的问题的关系,因为在美学史上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柯勒律治说过:“艺术是……将自然人化的力量,是将人的思想和感情融入每一个作为他的对象的东西中去的力量。”而黑格尔则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剥去外部世界的顽固的外部性”。这些对艺术的看法,对于对自然的审美经验同样是适用的。想象活动的目的便是在观者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关系,这里统一又成了一种调节概念,它意味着我们不可能让没有理性的外在自然界在精神的镜子上完全反映出来。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辑 自然之美
第一章 自然之发现
生命、艺术与死亡(节选)(莎士比亚)
生命、人性、美与死亡(弗朗西斯·培根)
第二沉思:论人的精神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笛卡尔)
人的主题(李泽厚)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宗白华)
自然何为(席勒)
自然之美(黑格尔)
风景的哲学(齐美尔)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朱光潜)
论崇高感与优美感的不同对象(康德)
自然对生命的意义(卢梭)
山水之发现(徐复观)
编者旁白:自然与人的发现

第二章 自然之色彩
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罗丹)
自然美与自然丑(朱光潜)
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朱自清)
对自然的审美欣赏(赫伯恩)
星空的魅力(桑塔耶纳)
自然的审美经验(杜夫海纳)
面孔的美学意义(齐美尔)
谁塑造了希腊(丹纳)
谈两张人体画和模特儿(刘海粟)
人与贝壳(瓦莱里)
性与美(劳伦斯)
心中的大自然(唐敏)
编者旁白:自然,一种不屈的精神

第二辑 人生之美
第三章 人生与文艺审美
《呐喊》自序(鲁迅)
论睁了眼看(鲁迅)
我和诗(宗白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朱光潜)
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节选)(徐复观)
要生活得写意(蒙田)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节选)(马修·阿诺德)
我与绘画的缘分(丘吉尔)
美感的诱惑与奴役:美、艺术和自然(别尔嘉耶夫)
编者旁白:人生的艺术化

第四章 审美与人生境界
论崇高(节选)(席勒)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教学的闲暇(欧文·白壁德)
谈谈高峰体验(节选)(马斯洛)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节选)(鲁迅)
文学与人生(朱光潜)
人生三步骤(钱穆)
更多的光(冯至)
编者旁白:审美与人生境界

第三辑 艺术之美
第五章 文学与审美
“人诗意地居住”(海德格尔)
诗人的使命(勃洛克)
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
书的未来(艾柯)
编者旁白:文学的魅力

第六章 艺甫与审美
《春》之舞(邓肯)
当求道的舞蹈家(洪信子)
谈音乐(张爱玲)
建筑:静与光(路易·凯恩)
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宗白华)
编者旁白:艺术神秘吗?

第七章 新艺带景观与审美
烙印时光(塔尔柯夫斯基)
柏拉图的洞穴(苏珊·桑塔格)
更衣记(张爱玲)
美容、时尚和爱情(瓦西列夫)
编者旁白:图像时代的真与幻

第四辑 美的历程
第八章 古典美论
勿忘哲学美术之神圣天职(王国维)
无言之美(朱光潜)
生命情调与美感(方东美)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宗白华)
文学的美(梁实秋)
孔子与屈原(节选)(李长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的领悟(李泽厚)
爱欲与美的奥秘(柏拉图)
美的奥秘:神的智慧(节选)(温克尔曼)
秀美与尊严(席勒)
许佩里翁致北腊民(荷尔德林)
雅典和耶路撒冷(节选)(舍斯托夫)
编者旁白:古典传统的流兴余蕴

第九章 现代审美潮
美,时式和幸福(波德莱尔)
桥与门的美学意义(齐美尔)
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尼采)
游手好闲者(本雅明)
俄耳浦斯和那喀索斯形象(马尔库塞)
“这不是烟斗”(福柯)
姿态论(节选)(阿甘本)
作为文化景观的自然(阿多诺)
作为文化行为的肉体享乐(昂弗莱)
作为理念秩序的美丽面孔(罗兰·巴特)
“机器新娘的神秘面纱”(麦克卢汉)
冲浪的极乐(节选)(菲斯克)
编者旁白:徜徉在感性、语言和文化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