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03546
  • 作      者:
    安立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安立仁男,1959年6月生于陕西长安,汉族;1984年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于西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带头人;西北大学经济增长与计量研究所所长。现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与决策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发展相关论文70余篇。完成国家级社科基金及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研究》依据中国的经济数据,在确定中国经济的总量特征及要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基于中国经济中增长特征展开研究,证明了中国经济仍然是资本驱动型的假设;提出“资本决定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的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修正的“奥肯定律”,合理地解释了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并分析了经济转型、技术进步、过度劳动等经济现象的失业效应。
展开
精彩书摘
    通过这些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的图景逐渐清晰起来,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极为密切的,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演化的结果。其有自身的特殊性,但这种特殊性并不违背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规律。鉴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用一种单一的定律来“套用”解释,也不可能简单得出中国经济是违背这个定律或那个理论的。
    但可惜的是,人们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的关系时,其注意力只集中在失业率高及其解释上。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不再研究了,几乎没有人将经济中的其他要素与失业问题相联系。然而,从与失业有关的就业而言,就业是与投资有关的,特别是在中国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更是如此,从而失业是与投资有关的。这一点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我们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增长是与中国生产力有关的,而生产力则是由资本、技术及劳动力决定的;资本则是将技术、设备等与劳动力结合在一起的中介体,这个中介体所能结合的劳动力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是一定的。当劳动力过剩时,资本存量的大小就决定了最大就业量的大小。中国经济中的就业量是由中国资本存量的边际就业能力所决定的。因此,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就必须研究投资的就业效应。
    中国劳动力供给问题是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分不开的。我们同意中国有剩余劳动力的基本观点,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劳动力是过剩的,因为就农村而言至少还有1.2 亿的富余劳动力,城镇每年有0.1 2亿的人不能就业。因此,用城乡二元结构模型分析中国的就业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由于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别还正在扩大,由此而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将长期持续,短期不会衰减。这一点现有的研究还未能充分地注意到,基于这种考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
展开
目录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范围与变量
1.2.1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1.2.2 基本变量与衍生变量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综述
2.1 西方失业理论
2.1.1 古典学派的自愿失业理论
2.1.2 凯恩斯学派的非自愿失业理论
2.1.3 新古典综合派的失业理论
2.1.4 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
2.1.5 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理论
2.1.6 发展经济学派的二元结构失业理论
2.2 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研究
2.2.1 “奥肯定律
2.2.2 Solow模型中的失业与生产力水平增长关系研究
2.2.3 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
2.2.4 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失业关系
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失业理论
2.4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的研究述评
2.5 关于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理解及研究维度

3 中国经济总量及要素特征分析
3.1 中国经济的总量特征
3.2 增量变化特征
3.3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特征
3.3.1 经济要素的总量变化情况
3.3.2 经济要素的增量变化情况
3.3.3 中国经济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3.4 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3.4.1 城乡居民收入的二元性
3.4.2 城乡二元生产力(率)的比较
3.4.3 二元对比系数与二元反差系数
3.5 小结

4 中国就业与失业的基本状况
4.1 关于失业率的定义问题
4.2 中国失业与就业状况描述
4.2.1 对城镇登记失业率及其不足的分析
4.2.2 中国城镇真实失业率的估计
4.2.3 城镇失业率的一种简单估计
4.2.4 中国总体失业量及失业率的估计
4.3 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
4.3.1 中国的名义就业弹性
4.3.2 中国各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3.3 中国各次产业的名义就业弹性
4.4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失业)关系
4.4.1 产出(GDP)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
4.4.2 各次产业增长率与其就业增长率
4.4.3 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
4.5 小结

5 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假设
5.1 二元经济结构假设
5.1.1 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观点的评述
5.1.2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假设
5.1.3 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中国经济模型
5.2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假设
5.2.1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5.2.2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5.2.3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性
5.3 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假设
5.3.1 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主因
5.3.2 经济结构转型的劳动力挤出效应
5.3.3 技术进步效应
5.3.4 在岗人员过度劳动挤出效应
5.4 小结

6 中国GDP总量及要素增长的基本趋势
6.1 问题的提出
6.2 中国GDP总量增长的趋势分析
6.2.1 关于趋势模型
6.2.2 中国GDP总量增长的时间指数增长模型(Exponent Model)及检验
6.2.3 中国经济增长的时间模型——增长曲线模型(Logistic Model)
6.2.4 中国人均意义上的GDP增长
6.3 中国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的长期趋势分析
6.3.1 中国资本存量的长期趋势
6.3.2 中国劳动力的长期趋势
6.4 小结

7 资本驱动中国经济增长
7.1 引言
7.2 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分析
7.2.1 1952-2006年中国经济总量的基本情况
7.2.2 资本一产出比率特征分析
7.2.3 资本的边际产量分析
7.2.4 中国的劳动力变化趋势及劳动边际产量
7.3 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计量经济模型
7.3.1 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选择
7.3.2 中国生产函数基本假设及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
7.3.3 中国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及其检验
7.3.4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分析及经济增长的推断
7.4 资本驱动的增长行为分析
7.4.1 GDP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正相关
7.4.2 资本驱动经济增长可能导致经济过热
7.4.3 资本驱动增长的边界条件问题
7.4.4 高增长与高失业率并不矛盾
7.5 小结

8 基于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业率及其分析
8.1 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传统估计
8.1.1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不同估计
8.1.2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再估计
8.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潜在增长率的估计
8.2 基于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
8.2.1 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模型
8.2.2 潜在增长率模型的假设检验
8.2.3 潜在增长率的计算与分析
8.3 基于资本驱动的自然就业率
8.3.1 自然就业量与自然就业率的定义
8.3.2 中国自然就业率的具体函数形式
8.3.3 自然就业量与自然就业率的计算
8.4 基于资本驱动(修正)的“奥肯定律
8.4.1 关于“奥肯定律”的再理解
8.4.2 修正的“奥肯定律
8.4.3 修正的“奥肯定律”的假设检验
8.5 对中国经济中两个基本问题的解释
8.5.1 资本驱动的潜在增长率的特性
8.5.2 对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解释
8.5.3 对高增长与通胀问题的解释
8.6 小结

9 经济转型对失业的影响分析
9.1 计划经济体制中的隐性失业
9.1.1 优先发展战略的就业抑制
9.1.2 城市隐性失业
9.1.3 农村巨量隐性失业
9.2 改革初期的就业扩张
9.2.1 农村就业扩张
9.2.2 城市就业扩张
9.3 市场化转型导致城市公开失业上升
9.3.1 城市隐性失业显性化
9.3.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城市就业压力
9.4 隐性失业显性化与经济增长
9.5 小结

10 技术进步与失业的关系分析
10.1 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微观分析
10.1.1 微观技术进步的失业(就业挤出)效应
10.1.2 微观技术进步的联动失业(就业)效应
10.1.3 微观技术进步的失业综合效应
10.2 技术进步的宏观失业效应分析
10.2.1 技术进步的宏观的正失业(或就业挤出)效应
10.2.2 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
10.2.3 技术进步的宏观就业总效应
10.3 中国技术进步失业(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10.3.1 简单的文献回顾
10.3.2 基本假设与模型
10.3.3 数据处理与假设检验
10.4 小结

11 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
11.1 过度劳动的定义及分类
11.1.1 “过度劳动”概念的界定
11.1.2 过度劳动的分类
11.1.3 部分典型的过度劳动行业
11.2 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就业挤出效应
11.2.1 过度劳动产生的原因
11.2.2 过度劳动的趋势及其负面影响
11.3 过度劳动的失业效应
11.3.1 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分析
11.3.2 低工资下过度劳动所形成的资本盈余
11.4 过度劳动的经验分析
11.4.1 劳动时间的访谈结果及其分析
11.4.2 劳动时间的问卷调查分析
11.4.3 对经验分析结果的评析
11.5 小结

12 研究结果及其政策启示
12.1 研究的基本结果
12.2 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
12.3 降低失业率的其他措施
12.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