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即判断,是指具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所谓的道德命题是指以善恶价值为内容、对某一道德状况或某一道德要求用逻辑语言所作的判断和陈述。①道德命题通常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式的或者逻辑的层面,二是涉及实际的或者经验的层面,前者表征的是道德命题的一般意义,后者表征的是道德命题的特殊意义。因为,道德命题的形式或者逻辑是超脱经验、跨越时空的,所以,其表征的道德命题的一般意义是不变的;而道德命题的实际或者经验层面是内在于时空和历史的,所以,其表征的道德命题的特殊意义是可变的。
道德命题主要由“道德名词”构成。从逻辑上讲,道德名词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是道德名词概念,所指的是道德名词的一般意义或者抽象意义;外延,是道德名词表示的类的分子,所指的是道德名词的特殊意义或者抽象意义。因为,道德名词的内涵与外延分别表征了其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所以,二者共同规定之下的道德名词也就具有了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
道德命题是历代思想家构筑道德体系的主要质料,道德命题并不脱离道德体系而孤立存在,道德命题之于道德体系不仅是“砖瓦”与“大厦”的关系,而且是“鱼与水”的关系。纵观道德文化发展史,道德命题通常会被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所传承,因为思想家总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且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他们对道德命题的判定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毋庸置疑的是,经过继承判定的道德命题都是一般意义与特殊意义的有机统一体:其特殊意义就是思想家提出、继承或者判定这些道德命题时所附加的新的意义,而其一般意义就是这些道德命题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价值的普遍意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命题的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是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区分仅存于理智的抽象和逻辑的分析之中。
如前所述,道德命题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上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通常都是以道德命题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之所以如此,与道德命题的自身特质不无关系:其一,道德命题不仅在本质上要求道德语言的简洁性,道德概念和道德范畴的正确性,而且在形式上要求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