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004968
  • 作      者:
    殷旵著
  • 出 版 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以《西游记》解释《易经》,以《易经》解读人生,以笔者殷旵的人生体悟描述人生的幸福感受。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这一品牌最全面、最权威,也最生动的“说明书”。《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则是对这一“说明书”的再说明和再衍生。再说明,是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重新认识;再衍生,是对中国人传统幸福观念的重新评估。《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所描述的幸福品牌,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想像和愿景,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便有不同的幸福感受;不同的幸福感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从现象上看,须菩提发火了,而且还动手打了孙悟空。众人认为师父发火了,但是在孙悟空眼里则不然。这里有一个比较。众人认为:你把师父惹火了,你敢和师父顶嘴,师父生气了吧?从这里就能看得出众人的心态——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心灵世界。所以六祖慧能说: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里是佛与众生的两种心态的比较,非常鲜明。看须菩提一番作为,说了几句话,打了悟空三下,然后背着手走了,所以众师兄个个都怨他,都厌恶他。这个时候,孙悟空是不是耷拉着脑袋说“我知悔了”?或者跟师兄们吵起来?“悟空一些儿也不恼(不恼火),只是满脸陪笑。”他的本性还是如如不动,还像当初一样——“无性”(没性情,没脾气)。“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他明白了什么呢?他打破了盘中谜,盘中谜是什么呢?原来,“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就是记住这个);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是这个盘中之谜呀。常人听一句夸赞便有优越感,但是智者、有悟性的人,能打破盘中之谜便有一种幸福感。
    能得师父真传,这可是一大幸事。
    这种写法,实际上是模仿了《六祖坛经》。当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看到慧能写的偈子以后,用鞋把它擦掉。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偈子,是针对神秀那首偈子而写的。
    神秀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的偈子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门人们认为:神秀的偈子讲的是渐悟的过程,惠能的偈子讲的是顿悟的境界。所以,五祖一眼就看出了两位弟子的根机。二人根是相同的,但机却两样。惠能偈子显示的机,可是大机呀,是大机大用。机缘成熟了。
    第二天早上,五祖遁人碓房,问慧能:“米熟也未?”慧能回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师问米熟了没有?徒弟回答米熟了,只等着用筛子了。二人这么一问、一答。五祖用拐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然后背着手走了。慧能明白了祖师的意思,三更天来到祖师房间。祖师果然在等他,当夜就教他《金刚经》,传他禅宗衣钵。这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本书是一种模仿,还是一种不谋而合?我们不能肯定是哪一种。也许是作者模仿了《六祖坛经》,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师父与弟子之间有某些契合的地方,这些都不能否定。我们不要执著于哪一种,这样我们思维的空间就宽一些。但是我们要抓住一个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心态,境界,对事物判断的标准。这就是师父和弟子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个时候,孙悟空有这么好的脾气,他不但不发火,还满脸陪笑,因为他心里已经明白了。先是师父对孙悟空不生气,后是孙悟空对大众的埋怨不生气,这是一个对比。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来:师父就是师父,弟子就是弟子。有这样的师父,没有这样的弟子不行;有这样的弟子,没有这样的师父也不行。再好的师父,要得到这样出色的弟子也很难。
    有人说,弟子求师父,要缘分。师父要找这样的弟子,也要缘分。并不是说,每一位拜他为师的弟子都是得意的弟子。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也收了好多弟子,但是衣钵呢?只传给慧可大师。弘忍大师的弟子有一千多人,而且有首座弟子神秀,但是只有谁明心见性了?只有慧能已经明心见性,所以衣钵传给慧能。
    这一段对话,要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去看、去思考。这里面师徒之间,心心相印,心照不宣。这种悟性,这种默契,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超脱,超越了世俗的观念。为什么俗人容易生气?什么叫得道高人?唯其心量之异同啊!我们再回忆一下刚才的情景:须菩提祖师与孙悟空之间一问一答,有雅言、有市语、有承诺、有否定……最后师父发火了,孙悟空反而很高兴……这样一番心照不宣,妙语禅言,可惜众人听不懂,大好的机会当面错过。试想:如果把这一场景、这番对话搬上舞台,搬上屏幕,师徒二人心照不宣,众人却只是看热闹,这不正是一种喜剧效果吗?不要担心观众看不懂,首先是编导者自己要懂。对原著的真义理解到了,艺术的手段就能做到,关键是对原著的理解。
    这二人之间的默契心照不宣,都不是表面化的东西,而需要一种彼此间的共识和悟性。什么叫默契?譬如,中国书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间的关系,讲究的就是这种彼此默契。研墨时,墨与砚之间要达成默契。砚与研二字同源。砚石开墨必须适中,不可太粗,不可太细;磨好的墨与笔之间要达成默契,墨要养毫;毫与纸之间要达成默契,纸要润毫;笔与人之间要达成默契,这又是手感与心意之间的默契,意识流象电流通达于手,手感又传递反馈到脑和心,心意与手感协调统一,才能达成彼此间的默契。对名人字画的鉴赏,首先看着墨处是否适润。中国水墨画着墨只是黑色一种吗?不是,有五种颜色,即:渴、润、浓、淡、白。所以,平面的字画却有立体多维的美感。其实,中国的书法艺术正是在这种默契中自然形成的。今日书法可以临帖,可以拜师,而书法之初,既无帖,又无师,笔、墨、纸、砚之间的默契即为“帖”,心意与手感之间的默契即为“师”。
    ……
展开
目录
前言
附:孙悟空“幸福人生”简历
读者感言(代序)
感受幸福王
卷一 时乘六龙的幸福王
卷首语:此时你是哪条龙?
第一章 石猴出世——潜龙勿用
第二章 水帘洞美猴王——见龙在泉
第三章 渡海拜师求法——潜龙闻妙音
第四章 昼夜殷勤——勤龙修来的缘法
第五章 口开神气散——或龙归洞
第六章 花果山的山大王——飞龙在山
第七章 弼马温昼夜不睡——勤龙养马
第八章 齐天大圣上任——飞龙在天
第九章 大闹天宫——亢龙无悔
第十章 五行山下定心猿——潜龙在渊
第十一章 降魔除妖——勤龙护法
第十二章 功成行满——飞龙在空
第十三章 径回东土——亢龙有回
结语:时乘六龙,以御天

卷二 神通广大的幸福王
卷首语:为什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第十四章 神话与人话
第十五章 逃得出与跳不出
结语:用“天地之数”算卦
附:“诸葛神数”灵非灵

卷三 昼夜西游的幸福王
卷首语:天地之数
第十六章 西游——宇宙年谱
第十七章 谁在西游?
结语:昼夜殷勤

卷四 齐家治国的幸福王
卷首语:“八目”与“六龙”比翼齐飞
第十八章 格物——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第十九章 致知——殷勤求法
第二十章 诚其意——意马归根
第二十一章 正其心——心猿成真
第二十二章 修其身——能屈能伸
第二十三章 齐其家——以水帘洞为家
第二十四章 治其国——戈在内,不在外
第二十五章 平天下——以文化平天下
结语:家、国、天下都在幸福中

卷五 因果链中的幸福王
卷首语:人生幸与不幸的因果链
第二十六章 乾坤必有私与天下为公
第二十七章 《水浒传》书名的寓意——天意与人意
第二十八章 《三国演义》的喻意——大义与小义
第二十九章 《红楼梦》假语真事——先笑后哭的寓意
结语:“吉而免凶”背后的因果链
总结语:幸福的常态化是无序的稳态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