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型期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韩非伦理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8988
  • 作      者:
    于霞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转型期的社会伦理秩序正在处于新旧两种伦理秩序的更替过程中,传统的伦理秩序正在逐步瓦解,而新的伦理秩序尚处于酝酿之中,所以这个时期的伦理关系非常复杂。韩非的伦理思想只有在这个转型的大背景之中,才能被准备地理解和全面地认识,其典型的意义也才能被凸显出来。虽然现代与春秋战国相去甚远,但同处社会转型期,伦理问题跨越了对空依然拥有诸多共通之处,这使得韩非的伦理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有了现实意义,也促使我们对它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次,儒家所说的仁民、爱民,实则是惠爱之私,并不能达到真正爱民、利民的目的。这种仁义道德对当今的社会政治非但于事无补,而且会造成国事的混乱。如他指出:“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韩非子-奸劫弑臣》),但是无故施惠,必然导致“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自然有过者不罚,这样违背了赏罚必信的公平原则,达不到赏功罚恶的目的。而且这种不忍之心,如果没有一定的限度,必然纵容恶行,导致群臣间的结党营私,各谋私利。有功不赏,有过不罚,荣辱贫富系于君主一人之不忍之心,那么必无公正可言。裁处不公,自然人心不服。另一方面即使赏罚公平,也会使人“望多无穷”,起不到惩奸罚恶的目的。结果非但达不到爱民的目的,反倒有亡国的危险。真正的仁民、爱民,必须抛弃儒家的惠爱之私,严格赏罚,厉行法治,“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韩非子·六反》)不能为了满足当前人民的欲望而不忍惩罚、怜悯施惠,而应该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打算,“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韩非子·心度》)富国强兵,王霸天下,才是公利所在,为实现此目的,必须抛弃儒家的仁义私惠。
    ……
展开
目录
绪论转型期的社会伦理秩序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韩非伦理思想
第二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礼坏乐崩与伦理秩序的重建
第一节 周代典型的宗法等级伦理解体
一 礼:“道德之器械”
二 政治与伦理的双重解构
第二节 伦理秩序重建的困境

第二章 “三常顺”的伦理关系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新型伦理关系
一 伦理关系的更迭
二 伦理关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三者顺则天下治”
一 君臣关系
二 父子关系
三 夫妇关系
第三节 伦理关系的特点和结构
一 伦理关系的特点
二 伦理关系的结构

第三章 “一民之轨”的伦理规范
第一节 法与礼
一 释“法”
二 礼法之辨
第二节 法作为伦理规范的合理性
一 “世之治者不绝于中”
二 “皆挟自为心
三 从“亟于德”到“争于力”
第三节 法的伦理规范功能
一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二 “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
三 “期于利民而已”
第四节 “以法为教”
一 “櫽栝之道”
二 刑德二柄
三 重刑止过

第四章 “去私心,行公义”的伦理原则
第一节 释“公”
一 政治领域中的“公共”、“共有”之义
二 道德领域中的“公平”“公正”之义
第二节 公私之辨
一 “公私之相背也”
二 “人主有公利”
第三节 公私的判断准则
一 法为“公仪”
二 法的公正性的来源
第四节 “公”制约下的道德观念
一 仁义观
二 忠孝观
……
第五章 韩非伦理思想的矛盾——秦朝的实践
第六章 韩非与汉代封建等级伦理秩序的重建
第七章 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
附录 韩非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