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认识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8001
  • 作      者:
    吴瑾菁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吴瑾菁,哲学博士、教授,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国青年伦理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德认识问题既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更是伦理学研究方面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认识理论,是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作者力求运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对道德认识的概念、特性、本质、过程、基础、悖论和道德良知诸问题,逐一展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对有关道德认识的不同环节,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勾勒出道德认识理论的基本轮廓。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道德认识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直观,而是统一了知、情、意的能动的发展过程。道德认识究竟是何种过程?人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道德认识过程是理智过程阶段与道德价值判断阶段,认同过程才是理智与意志相统一、道德价值判断与选择相统一的阶段。“认识的阶段,既属于理智活动的阶段,没有掺入主体自身的意志力,又属于价值判断的阶段,目的是为以后的意志活动、价值选择奠定基础。因此,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应在对道德规范他律性进行认识的基础上再升华一步,进入认同领域。认同意味着主体既认识了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又自觉服从这种他律性的约束。……因而,主体的认同阶段,是理智活动与意志活动相统一的阶段,是道德价值判断与道德价值选择相统一的阶段。”将认识与认同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既看到了两种认识过程的不同点,亦涉及对于认识概念的理解是在何种范围内的理解。明显地,此处的认识概念是狭义的认识,仅将道德认识理解为理智过程阶段显然是有问题的。<br>    可以看出,如何理解认识的概念是解释道德认识概念的出发点。认识的概念一般有如下的理解:一是从词性方面。“认识”既可以作为动词来理解,亦可以作为名词来理解。作为动词理解的“认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发展的、无限的过程。作为名词理解的“认识”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标示。动词的“认识”往往与“了解”、“知道”、“反映”等词联系在一起;名词的“认识”往往与“知识”、“观念”、“印象”等联系在一起。一般地,动词的“认识”与名词的“认识”无法截然分开,将认识理解为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反映,既表达了思维活动过程的存在,也是这一存在过程的标示。本文理解的“认识”既是一个反映的过程,也是标示这一过程的存在。二是从内容方面。对于认识的理解既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认识客观上包括有认知与评价两个环节。<br>    ……
展开
目录
序一<br>序二<br>第一章  导言<br>一  对本书书名的说明<br>二  道德认识问题研究的历史源流<br>三  为什么研究道德认识问题<br>第二章  道德认识的概念<br>一  概念的梳理<br>二  道德认识的主体<br>三  道德认识的客体<br>第三章  道德认识的特性<br>一  认识过程的自为性<br>二  认识基础的知行统一性<br>三  认识形式的规范性<br>第四章  道德认识的本质<br>一  道德认识的价值性<br>二  道德认识价值的普遍性<br>三  道德认识的应当性<br>第五章  道德认识的过程<br>一  道德体认阶段<br>二  道德认同阶段<br>三  道德觉悟阶段<br>第六章  道德认识的基础<br>一  道德认识的心理基础<br>二  道德认识的实践基础<br>三  道德认识的社会基础<br>第七章  道德认识的悖论<br>一  道德认识悖论的形式<br>二  道德认识悖论产生的原因<br>三  道德认识悖论的效应<br>第八章  道德良知<br>一  道德良知的历史溯源<br>二  道德良知的内涵<br>三  道德良知的形成<br>第九章  余论:从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br>一  道德行为的社会困境<br>二  伦理行为的个体动因<br>三  知行转化的必要条件<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