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7130
  • 作      者:
    子思原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庸之道郎“中道”,也就是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均衡”凡事要适度,以居间者为目的。不是平庸碌碌无为,而是追求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是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做事较为完美的平衡点。
  《中庸》的思想及言论,积淀了儒家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以及人的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在儒家经典中,是高层次的理论色彩很浓厚的著作。可以说明理学之所以能达到哲堂高峰,和《中庸》是密不可分的。
  黎重编写的《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所做的就是对《中庸》的原文加以详细注释和解读,同时配以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来加以阐述。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中庸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对儒家的中庸思想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在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时有所践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昧不咸,才是懿德。”意思是说,清廉纯洁而有容忍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能当机立断,精明而又不失之于苛求,性情刚直而又不矫枉过正。这种道理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地甜,海产的鱼虾虽然腌在缸里却不过分地咸,一个人要能把持住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凡事力求和谐有度,才算是达到了为人处世的极致。
  儒家历来主张中庸之道,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的诠释和理解又各有出入。战国时期有一个研究神农氏学问的人,主张市场上的物价都应该一样,他以为这样便可以使社会公平,以消除欺诈。
  与此相反,孟子认为如果按照这一主张行事,就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因为市场上货物的品种质量都不一样,它们的价格自然就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事物自然形成的秩序,如果漫天要价,造成价不称物,那是过度,也叫过分;不顾秩序,各种货物都一个价,也是失度。假如一定要使它们一致,必然会使得市场失去平衡,使得天下大乱。
  为人处世,任何时候都要掌握一定的度,,失度就会坏事,就会受到惩罚。如饮食无度,就会伤身;荒淫无度,必致误国;贪婪无度,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玩笑无度,会伤感情,有时一句过分的玩笑话就会与人结怨。人人都喜欢自由的生活,其实,自由归根结底也是度中的自由,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我们才能享受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人觉得很自由,而有的人却觉得处处受到约束,其中就有一个过度不过度的问题。
  为人做事时如果失度,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有时还有性命之危。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这样的回答,怎么能不让刘邦耿耿于怀呢!
  自以为有功便说话口无遮拦,没有了尺度,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事情。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于公元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从此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岂料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接着又诬陷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肆抢劫吴宫的珍宝据为己有。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感到畏惧。
  可王浚怎么想也想不通,自己立了大功,反倒一再被弹劾,他愤愤不平。每次晋见亘帝,王浚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王浑所说的不听指挥和抢劫都是冤枉!有好几次他越说越激动,不向皇帝辞别,就快怏不乐地离开了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因而才招致他人的诬陷!”
  王浚两眼一瞪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推心置腹地说:“当足下胜利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而王浚也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这就是说话办事把握好尺度的效果,能够这样做的人往往会有更多的收获。
  晋时期的大将殷仲堪,与桓玄、杨俭期相互牵制,形成三股势力。殷仲堪虽才智和实力平平,但他能够把握尺度,善于保持平衡,从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得以自保。
  在这三方中,桓玄实力与野心最大;杨俭期为人骄横跋扈。每当杨俭期在人前夸耀自己出身如何高贵时,桓玄总是讥笑他不过是一介寒士。因此,杨俭期很想找机会割下桓玄的脑袋,看他的舌头是不是还那么顽固。后来,桓玄被推为盟主,更加志得意满,杨俭期就更不愿意经常看到这副令他头痛的面孔了,他打定主意,务必趁桓玄在登坛宣誓时叫他尸横在地。
  殷仲堪虽然并不喜欢桓玄,但他同时对杨俭期兄弟的勇武过人也心怀顾忌,他可不愿意杨氏兄弟在杀了桓玄之后再来对付自己,所以他一得到杨俭期企图偷袭桓玄的消息,马上出面制止。杨俭期只得罢手。到晋安帝隆安年间,桓玄受命都督荆州四郡,其兄桓伟又任辅国将军和南蛮校尉,权势扶摇直上,这下殷仲堪也担心起桓玄可能对自己不利来了。桓玄、杨俭期都有兄弟辅翼,自己也不能孤立无援吧!他想起杨俭期与桓玄是冤家对头,不如就把杨俭期纳入自己的体系,那样就可保万无一失了。于是他以婚姻为纽带,便将殷、杨两家的政治生命拴在了一起。
  殷仲堪的判断很准确,桓玄的胃口确实很大,因为不久他就向朝廷要求再加大他的权力,他首先看中的也就是杨俭期、殷仲堪碗里的肥肉。恰好朝廷也有意使他们彼此狗咬狗以利于控制,便将杨俭期的四个郡划到了桓玄名下。但朝廷的想法显然过于乐观,这些大权在握的军阀们甚至比狼更凶猛。杨俭期被桓玄冷不丁敲了一记闷棍,并没有立即对他进行报复,而是借援救洛京危急、击退姚兴入侵的名义,意在趁桓玄不备一下子灭掉他的势力。
  殷仲堪对这个亲家的野心了如指掌,因此拒不参加亲家翁的这次不同寻常的会猎。杨俭期明白了殷仲堪的用心,自己也不想一枝独秀,和桓玄弄得两败俱伤,只好暂时偃旗息鼓。
  桓玄也在这时如法炮制,声称援救洛京,邀殷仲堪瓜分杨俭期。殷仲堪老谋深算,怎么会不知道桓玄伐虢灭虞的如意算盘?他一直致力于保障桓玄、杨俭期双方的安全,使大家互相牵制,他周旋其中,不就稳如泰山吗?因为桓玄、杨俭期任何一方有失,他也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警告桓玄:你如果执意从沔水出兵,可能不会有一个人能活着进人长江!桓玄很清楚殷仲堪的话当然不是恐吓,他除了放弃消灭杨俭期的打算之外,确实别无选择。
  ……
展开
目录
《中庸章句》序
程子提示
第一章  纲领
第二章  知人
第三章  正心
第四章  正心
第五章  修身
第六章  审问
第七章  明道
第八章  正心
第九章  正心
第十章  明道
第十一章  正心
第十二章  知物
第十三章  笃行
第十四章  修心
第十五章  齐家
第十六章  齐家
第十七章  知天
第十八章  齐家
第十九章  齐家
第二十章  治国
第二十一章  知性
第二十二章  诚意
第二十三章  诚意
第二十四章  治国
第二十五章  诚意
第二十六章  博学
第二十七章  修身
第二十八章  明道
第二十九章  明辨
第三十章  知法
第三十一章  修身
第三十二章  诚意
第三十三章  正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