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内篇
一、发生论
1.爻画符号源于数字
2.经卦、复卦与象形、会意文字
3.《周易》的作者及其版本
二、符号论
1.对象语言与语法语言
(一)八经卦
(二)六十四重卦
2.推理的基本规则
(一)自然递进规则
(二)当位规则
(三)对应规则
(四)三段规则
(五)二段规则
(六)整体规则
(七)变爻规则
3.推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据象推理
(二)据辞推理
(三)象、辞结合推理
4.符号系统的三大特点
(一)形象性
(二)辩证性
(三)灵活性
三、辞论
1.逻辑价值
2.政治历史价值
(一)关于政治权谋的卦爻辞
(二)关于军事理论的卦爻辞
(三)关于商旅生活的卦爻辞
(四)关于婚姻习俗的卦爻辞
3.伦理价值
(一)有关行为准则与道德修养的卦爻辞
(二)有关家庭伦理、尤其夫妇关系的卦爻辞
(三)有关主从名分的卦爻辞
4.哲学价值
(一)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尊天道,重人谋
(二)关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及其互相转化的认识
5.文学价值
(一)保留了殷代诗歌的片断,体现了殷代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
(二)编织了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
6.美学价值
(一)对“真”的肯定,对“假”的批判
(二)对“善”的推崇,对“恶”的谴责
(三)对“美”的赞赏,对“丑”的厌恶
外篇
一、《易传》论
1.有关《易传》作者的困惑
(一)《易传》成文的大致时代
(二)《易传》作者的学派倾向
2.《易传》在易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一)开启玄奥之门的钥匙
(二)对事物情况之间的种种联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三)关于象、辞、意三者关系的分析
(四)对“道”的阐述
3.《易传》的失误
(一)所谓“忧患意识”的误解
(二)关于占筮的渲染和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二、《周易》的旁枝侧叶
1.占筮及其“决策”功能
(一)从占筮的操作程式看牵强比附的非科学性
(二)占筮的关键:释义
(三)占筮的功用:预测与固信
2.“命理哲学”及其思维方式
(一)关于“命”的早期争论
(二)“命理”形成的两个阶段
(三)“命理哲学”的特点与危机
3.风水理论中的迷信与科学
(一)风水术的早期历史以及与《周易》的关系
(二)风水与环境美学
(三)风水批判
释义篇
上经
一、善知进退、自强不息的《乾》
二、追随正道、厚德载物的《坤》
三、积聚力量、以求发展的《屯》
四、有教无类、教亦有方的《蒙》
五、等待时机、以柔克刚的《需》
六、当止则止、虽胜犹败的《讼》
七、纪律严明、统帅老成的《师》
八、相亲相助、宽宏无私的《比》
九、冲破阻碍、积聚力量的《小畜》
十、以礼而行、无往不利的《履》
十一、顺应自然、阴阳和畅的《泰》
十二、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否》
十三、破闭塞门、通天下志的《同人》
十四、无所不有、满而不溢的《大有》
十五、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谦》
十六、居安思危、乐极生悲的《豫》
十七、舍弃己见、择善而从的《随》
十八、革除腐败、任用贤能的《蛊》
十九、以仁为本、恩威并重的《临》
二十、考察民情、完善政治的《观》
二十一、排除障碍、明察秋毫的《噬嗑》
二十二、注重实质、返璞归真的《贲》
二十三、顺应时势、屈身避害的《剥》
二十四、闻过则改、进取有道的《复》
二十五、崇尚真实、反对虚伪的《无妄》
二十六、刚健笃实、厚积薄发的《大畜》
二十七、自力更生、取之有道的《颐》
二十八、危机四伏、独立不惧的《大过》
二十九、化险为夷、勇往直前的《坎》
三十、火要空心、人要真心的《离》
下经
三十一、男女相感、循序渐进的《咸》
三十二、顺应自然、天长地久的《恒》
三十三、屈中有伸、退亦有道的《逐》
三十四、克制自己、无往不利的《大壮》
三十五、自昭明德、积极上进的《晋》
三十六、韬光养晦、待机而动的《明夷》
三十七、男人主外、女人主内的《家人》
三十八、异中求同、委曲求全的《睽》
三十九、前进不便、反身修德的《蹇》
四十、春雷发动、万物复苏的《解》
四十一、损有余、益不足的《损》
四十二、损上益下、民悦无疆的《益》
四十三、发动民众、消除邪恶的《央》
四十四、防范邪恶、恶行善用的《骺》
四十五、聚集力量、开创光明的《萃》
四十六、积极有为、诚信柔进的《升》
四十七、身陷困境、徐图解脱的《困》
四十八、任用贤能、利国利民的《井》
四十九、顺乎天时、应乎民心的《革》
五十、供养贤士、破旧立新的《鼎》
五十一、戒慎恐惧、进修德业的《震》
五十二、动静相宜、适可而止的《艮》
五十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渐》
五十四、推崇妇德、夫唱妇随的《归妹》
五十五、月盈则虚、盛衰无常的《丰》
五十六、流离颠沛、寻求安定的《旅》
五十七、择善而从、如沐春风的《巽》
五十八、愉悦为先、和而不同的《兑》
五十九、抑私为公、拯救涣散的《涣》
六十、节制有度、过犹不及的《节》
六十一、沟通意志、信而不疑的《中孚》
六十二、飞鸟遗音、矫枉过正的《小过》
六十三、创业不易、守成更难的《既济》
六十四、成即未成、生生不已的《未济》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