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83813
  • 作      者:
    王南湜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南湜,陕西凤翔人,生于1953年7月。1989年于南开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人类活动论导引》、《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社会哲学》、《复调文化时代的来临》、《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等著作,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为作者王南湜二十多年来研究辩证法问题的论文结集,按照完成时间和主题分为上、中、下三篇。《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上篇集中讨论作为理论逻辑的辩证法,主要论点是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超越了有限经验、在矛盾中运思、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思维方法,认为当思维超出了有限的经验对象去追问无限时,便会碰到思维自身的矛盾,这时就有必要超出常规的思维方法,运用辩证法去把握住矛盾,在矛盾中推进思想。中篇集中讨论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核心思想是基于实践哲学的转向,把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整合而构成的包容多视角的实践知识理解为实践辩证法,理解为一种实践智慧,并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这种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作了探讨。下篇是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与辩证法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历史目的论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那么,语言是如何使人获得选择的能力的呢?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由能指与所指两个极构成。语言的所指作为被表示的成分,它的量与人类活动的经验累积过程相关,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而语言的能指作为一种能力系统结构,却如列维一斯特劳斯所描述的那样,从其起源时起,就拥有一种难以使之与所指吻合的完整性。语言的这两个极之间明显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人类的认识活动其实就是将其现实活动中的事物作为所指与能指匹配起来,形成知识等精神产品。但语言的能指既然从一开始就有一种潜在的完整性,则其容量必定大于、过剩于依靠历史的积累的所指的量,因而,语言的能指不仅仅能够反映现实的事物或事物的现实性,而且还拥有足够多的剩余量去表现或“反映”非现实的事物或事物的非现实性。那些具有客观性的事物的非现实性或非现实存在的事物,表现于语言之中,与剩余的能指按一定规律相匹配,就构成了人类所把握的事物的可能性或可能性空间。这样一个可能性空间由于它所表现的是事物的客观的非现实的存在,因而在语言之外便自有其客观的对应物。显然,这种客观存在着的可能性空间对于没有语言能力的动物说来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关闭着的。正是语言,才为人类打开了这样一个可能性的世界,开放了事物存在的可能性空间。由于人类拥有打开事物的可能性空间的语言,在其面前的世界便不再像呈现于动物面前的世界那样。<br>    ……
展开
目录
思想的经历(代序)<br>一、走近哲学<br>二、人类活动论构想<br>三、社会哲学的召唤<br>四、走向现代实践哲学<br>五、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事<br>上篇  作为理论逻辑的辩证法<br>哲学的精神<br>一、自由与必然:人类存在的本原性关系<br>二、哲学:解决自由与必然问题的一种独特努力<br>三、哲学解决自由与必然问题的可能方式<br>辩证法的概念与历史<br>一、辩证法概念的辨析<br>二、辩证法的三种形态<br>马克思辩证法的出发点<br>一、必须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学”<br>二、从“人的类本质”出发<br>三、从“利己主义的人”出发<br>四、从“现实的个人”出发<br>马克思的实践论辩证法<br>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改造<br>二、辩证法的实践原型与其理论抽象<br>三、理解自然辩证法<br>《资本论》中诸辩证法原则的内在统一性<br>一、辩证法的实质<br>二、作为辩证法之表现形式的从抽象到具体<br>三、作为辩证法之核心的矛盾进展<br>四、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意蕴<br>中西辩证法的区别与融合<br>一、两种不同的辩证法传统<br>二、直观辩证法之缺陷<br>三、两种辩证法之融合<br>四、民族思维方式的创新<br>人能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br>一、人的活动与规律<br>二、人的活动价值目标与规律<br>中篇  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br>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实践哲学<br>一、以实践为对象的实践哲学<br>二、视实践为第一性活动的实践哲学<br>三、作为思维范式的实践哲学<br>四、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独特意蕴<br>理论与实践<br>一、理论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br>二、现代实践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br>三、现代实践哲学的一种偏颇<br>四、理论与实践的划界<br>五、理论与实践的同根性与差别性<br>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辩证法<br>一、理论思维的有限性<br>二、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br>三、实践辩证法的“宽容原则”<br>四、回归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践智慧观<br>辩证法与实践智慧<br>一、辩证法实质的再理解<br>二、不同于理论智慧的实践智慧<br>三、让辩证法回归实践哲学<br>实践辩证法的三种类型<br>一、实践哲学的三种类型<br>二、实践辩证法的三种类型<br>三、合理形态的辩证法<br>近代科学世界与主客体辩证法的兴起<br>一、近代科学的特征与后果<br>二、近代辩证法的兴起<br>三、近代辩证法与近代科学的内在关联<br>《实践论》的实践哲学阐释<br>一、两种认识论理路<br>二、指向实践智慧的认识论<br>三、实践智慧的现代重建<br>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矛盾论》<br>一、改变世界的哲学<br>二、指向实践智慧的辩证法<br>三、实践辩证法的本体论承诺<br>毛泽东的矛盾精髓论<br>一、辩证法的“核心”与“精髓”<br>二、“矛盾精髓论”:援“西”以补“中”<br>真理标准问题的再思考<br>一、不能兼容的两种真理标准<br>二、符合论与融贯论真理观的困难<br>三、康德真理观的启示<br>四、超越唯理智主义<br>五、“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之意蕴<br>哲学物质概念的再理解<br>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r>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br>三、新物质概念的意义<br>马克思的历史概念<br>一、历史与自然的关系问题<br>二、历史主体能动性的限度<br>三、历史的单一性与间断性<br>四、历史实在与历史理论<br>社会时空问题的再考察<br>一、社会时空问题<br>二、物理时空、生命时空和社会时空<br>三、社会时空的实践构成<br>四、人类历史与三种时空复合方式的变迁<br>五、人的自由发展与诸时空形式的和谐<br>下篇  实践哲学的视域<br>当代中国“马学”的一种自我理解<br>一、“马学”之为“学”<br>二、影响“马学”发展的三种偏向<br>三、问题意识、理论意识、学术史意识的统一<br>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现实性到理想性<br>一、方法论与人生观<br>二、方法论问题的凸显<br>三、人生观与民族文化传统<br>面向中国文化的实情<br>一、哲学创新的客观条件<br>二、哲学创新的主观条件<br>三、把握住古今中西之冲突<br>四、重建文化自信<br>我们能够从康德哲学学些什么?<br>一、马克思哲学中的康德哲学元素<br>二、康德哲学对于中国哲学重建的典范意义<br>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界分<br>一、人类生活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br>二、马克思哲学中的康德哲学元素与黑格尔哲学元素<br>三、混同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后果<br>四、“凯撒的当归凯撒,上帝的当归上帝”<br>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br>一、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元素<br>二、理论哲学范式中的黑格尔哲学元素<br>三、实践哲学范式中黑格尔哲学元素的系统化<br>四、超越黑格尔主义传统<br>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中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br>一、卢卡奇理论的实践背景<br>二、卢卡奇的“历史”论<br>三、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论<br>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黑格尔主义的复活<br>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中的历史目的论批判<br>一、目的论与历史目的论<br>二、近代机械因果观的兴起<br>三、辩证的历史目的论<br>四、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历史目的论偏向<br>五、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之界限<br>广松涉的物象化理论<br>一、独树一帜的物象化理论<br>二、物象化理论之扩展<br>三、历史领域扩展的成功<br>四、向自然领域的扩展极其困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