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言境释四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60912
  • 作      者:
    屠友祥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一切思想和艺术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先秦诸子的所思所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已说明了这一点。《老子》一书开首揭药的命题--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即为道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这关系的不同认识,牵涉到语言的地位和性质。王弼的注释,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这理解几乎是为大家所接受了的。然而我们从帛书《老子》上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自此可以悟及怎样才是恒道:可道不可道相生相成方是恒道。光是可道,自然不是恒道,但把可道从恒道中排除出去,也不成其为恒道。不把可道不可道加以析离,才符合老子的朴或道的观念。这样一来,就可见出语言在老子的道论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后世艺术批评与创作中屡屡涉及的「韵味」观念,也是如此。韵味之所以是韵味,就在它透露出来的「恒」的性状,令人体玩不已,其中蕴蓄了种种可道不可道、已现未现的质素。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静照常体
    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指常道常名,为尽妙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使人绝视听于名言之外,此非有心者可得,惟无心者可了,乃谓之常道者是也。次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言有妙用。前四句言妙,后二句显用。盖言妙而不言用,道无所显。言用不言妙,事或障理。且万物受命于无而成形于有,理之必然。而圣人睹之,存乎见见。夫道无色相,真绝名言。究心必彻于无心,诣趣必穷于实趣。既虚无之,是道何有?物之相因,不绝见闻,甯归清净。夫清净者,性之本也。色相者,名之因也。性本湛然,非名非相。离性而相,为妄为虚。所以名从体相而生,相自念心而起,真伪两立,道本难原,故作经者必主于虚无,穷理者当观于色相。缘虚见实,从幻妄以知归。有自无生,精想尘而成就。物无自性,所以言虚。道乃无名,以其非色。此庄子所谓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二)即常致用
    道本不生,生无非道。道降在物,物无非真。及乎物来归之,道未尝主此。道之真常,脱然无累。奈何虚玄泛景,一气自生。混沌凝真,一才具体。着象于天,则六气之回薄。成形于地,则五行之生成。阴阳总其大数,八卦定乎四时。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释
附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补释
附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集释
二、论语辞达而已矣释
附论语辞达而已矣集释
三、庄子类与不类相与为类释
附庄子齐物论集释:
四、公孙龙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释
附公孙龙子物莫非指而指非指集释
结论
(附录)
庄子「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辨正
采摭书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