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概况
第一节 清代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清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朱之瑜的实学及爱国思想
第一节 矢志抗清、务实为民的一生
第二节 “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实学思想
第三节 性成于“学习”的人性论
第四节 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日本学子
第三章 陈确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 天地不能主宰祸福的无神论
第三节 知行并进无穷的知行观
第四节 教养成善的人性论
第四章 傅山的爱国和追求个性解放思想
第一节 遗民气节的爱国思想
第二节 批评理学,提倡实学
第三节 反对奴儒,提倡个性
第四节 爱众而利众的道德观
第五章 潘平格的“求仁”思想
第一节 “嘐嘐进取”的一生
第二节 “浑然天地万物一体”的“求仁”论
第三节 “格物致知”论
第四节 “笃志力行”论
第六章 黄宗羲的实学及民主思想
第一节 求实爱国的一生
第二节 君为天下大害的民主思想
第三节 “气外无理”、“心即是气”的哲学思想
第四节 人性本善的人性思想
第五节 综合百家、约之在我的学术思想
第七章 方以智的“通几质测”之学
第一节 历经坎坷的一生
第二节 “质测即藏通几”之学
第三节 “火与气”统一的物质观
第四节 “心物交格”的辩证认识论
第五节 “相反相因”的矛盾学说
第八章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之学
第一节 经邦济世的一生
第二节 “经学即理学”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明道救世”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博学务实求新的治学方法
第九章 熊伯龙的无神论思想
第一节 “一代伟人”“千古异书”
第二节 《无何集》的无神论思想
第十章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坎坷不平的一生
第二节 “理依于气”的宇宙观
第三节 “气化日新”的发展观
第四节 “知行相资”的认识论
第五节 “日生日成”的人性论
第六节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第十一章 李顒的“悔过自新”思想
第一节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
第二节 “悔过自新”的思想宗旨
第三节 “明体适用”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学髓》的本体与功夫之学
第十二章 唐甄的“富民”和对“君权”的批判思想
第一节 “连蹇不遇”的一生
第二节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第三节 “帝王皆贼”的政治论
第四节 “心性”具天地万物的心性论
第十三章 颜元的倡“实学”、重“习行”的思想”
第一节 劳苦求实的一生
第二节 “气质为性”的人性论
第三节 注重“习行”的认识论
第四节 注重功利的社会政治论
第十四章 戴震的察“分理”、重“心知”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有志闻道”的一生
第二节 “气化即道”的自然观
第三节 “就事求理”的认识论
第四节 “理存乎欲”的伦理观
第十五章 龚自珍的变法革新思想
第一节 志在“开风气”的一生
第二节 “平均”论的变法思想
第三节 “心力”造一切的哲学思想
第十六章 魏源的“变古”、“重行”思想
第一节 爱国济民的一生
第二节 “师夷之长技”的革新思想
第三节 “重行”、“重变”的哲学思想
第十七章 严复的“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
第一节 宣传“西学”的代表
第二节 “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无神论
第四节 唯物主义的经验和方法论
第十八章 康有为的进化论和博爱哲学
第一节 变法的佼佼者与时代的落伍者
第二节 仁爱哲学
第三节 进化观点
第四节 大同思想
第五节 人性学说
第十九章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思想和“冲决网罗”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冲决网罗”的斗士
第二节 “仁学”哲学思想
第三节 自相矛盾的认识论
第四节 “以太即性”的人性论
第二十章 梁启超的思想和宗教观点
第一节 维新与保皇的一生
第二节 保皇尊孔论
第三节 哲学观点和英雄史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