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当时佛教教团确立新制;勤求戒律,使之成为僧尼行为的准绳。
在道安所立新制中,当以定释氏为出家人共同姓氏一事,最为后人所乐道。前此的中国僧人,多半以其师父(往往是胡僧)的姓氏为姓,而胡僧则多以出生国名为姓。因此中国僧人名字的第一个字,常有竺、康、帛、支、安等字之不同。道安以为释迦牟尼为所有佛教徒的宗教本源,与其让出家人各有不同的出家姓氏,不如让全体僧人都归宗“释”氏来得有意义些,而且可以表示皆同为释尊之门徒。于是,他本人也自称为“释道安”。这一规定,乃成为迄今尚存的我国佛门准则。
此外,道安又对当时僧尼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作有条理的统一。他把讲经方式、讲读戒律及忏悔过错的仪式、日常做佛事及其他种种生活上的规矩,都加以统一整理。使出家人的生活行为,有一适合国情风俗的固定标准。至于对各种佛教戒律原本的搜求,道安尤其注意。
原来,王弼的祖父王凯,是王粲的族弟,汉末投奔荆州而成了刘表的女婿。王粲本有两个儿子。因为跟魏讽之案有牵连,于建安二十四年被杀,于是王弼的父亲便过继到王粲家去,作了王粲的嗣续。这么一来,王弼不仅是王粲的族孙,也是他的嗣孙了。难怪王粲死后,家中藏有蔡邕所赠的万卷图书,便完全转入王弼家,给王弼的治学环境提供了最好的设备。
既然,王弼的外曾祖及族祖都是荆州学派的泰斗,他的祖父及父亲皆深受荆州学风的洗礼,当然是不成问题的。而王弼生在魏文帝黄初七年(二二六年),上距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荆州破亡,才十八年光景,纵使他未曾住过荆州,但从父祖们的口头谈话中或治学方法上,多少还是可以呼吸着荆州的学术气息的,许多大师的流风余韵,对他应该并不陌生,这样便可以想象王弼和荆州学派的精神之衔接了。
有关荆州学派的缘起,大致是这样的:盖在汉献帝初平元年至建安十三年(一九○一二○八年)的十八年问,刘表作了荆州刺史,驻节襄阳,当时中原大乱,只有荆州一带还能保留一点安宁的气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