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与黄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43141
  • 作      者:
    千析,王磊著
  • 出 版 社 :
    黄河水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人与黄河》全面介绍了黄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全书共分五大部分,即生命黄河、人类的足印、人与黄河、治黄的思索及新纪元。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万平方公里。有洮河、湟水、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等支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生命黄河
    水是生命之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管子?水地》说“人,水也”,“万物莫不以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大河过处,皇天在上,厚土在下,给她黄皮肤的子民带来了不尽的灾害,也养育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
    第一章  大河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闻名的巨川大河。在我国古籍中,黄河很早就尊称为江、河、淮、济“四读之宗”,百水之首,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仰。近代更把她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与其他大河相比,黄河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她是世界上知名的泥沙含量最高、落差最大、河道流向最曲折的大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第一节  大河之初
    顾名思义,黄河自然是因为河水里泥沙很多、水色浑浊色黄而得名。《左传》(公元前487年)中有句著名的话,“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就是一个明显的写照。在我国,有一些河流就是以河水的颜色来命名的。例如东北的鸭绿江就是因为过去流域里森林茂密,江水表绿,犹似鸭子羽毛的绿色,帮名鸭绿江。据说,特别讲究文字象形的祖先,在制定“江”、“河”文字之初,便是以形定性区分河流挟沙的多寡。凡“河”都是多沙的,而“江”则是水清的。在实际中的江河也确定如此。
    根据文献记载,周、秦以前黄河就已经是泥沙的河流了,不过黄河的名称直到汉代才第一次出现在《汉书》中,也就是那句非常有名的“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概因河水重浊,当时已有一石水而泥水六斗的说法。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黄河
第一章  大河
第一节  大河之初
第二节  黄河之水天上来
第三节  九曲黄河万里沙

第二章  厚土
第一节  巨龙化狮出东方
第二节  黄土情系五千年
第三节  "能源流域"和"有色金属长廊"

第三章  天之气候
第一节  气温、阳光总相宜
第二节  季风起兮动四方

第二部分  人类的足印
第一章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渔猎文明时期——逐河而居谋水利
第二节  农耕文明时期——水利灌溉育文明
第三节  串联江山与文明的航运
第四节  工业文明时期——水龙吟出交响曲

第二章  黄河洪水的防治
第一节  渔猎文明时期——远古的治水传说
第二节  农耕文明时期——防洪治黄保文明
第三节  工业文明时期——防洪千载今伏虎

第三章  黄河的水土保持
第一节  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时期
第二节  工业文明时期——水土保持创新纪

第三部分  人与黄河
第一章  自然的力量
第一节  文明的支点
第二节  王朝背影中的气候变迁
第三节  河患过处皆失色

第二章  文明的光耀
第一节  四大发明出一家
第二节  大河两岸皆帝都
第三节  流域经济的脉动
第四节  中华治水重一河

第三章  人类的权杖
第一节  大河上下尽改颜
第二节  黄土迷离地失血
第三节  不尽物种空逝去

第四章  失落的王冠
第一节  文明东南飞
第二节  文明失衡话因果

第四部分  治黄的思索
第一章  回眸五千年——治黄思路综述
第一节  修堤筑台
第二节  分流杀势
第三节  束水攻沙
第四节  水土保持
第五节  调水调沙
第六节  改道
第七节  放淤
第八节  河道疏浚
第九节  河口治理
第十节  水库拦蓄
第十一节  调水冲沙
第十二节  综合治理

第二章  历史的抉择——历代治黄方略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障洪与疏流
第二节  筑堤防洪先秦始
第三节  宽河、分流自汉兴
第四节  失语的王朝
第五节  宋元的变奏
第六节  束水攻沙明清盛
第七节  工业文明与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新中国

第三章  跨越文明的历程——人类治黄的三次飞跃
第一节  渔猎文明时期——敬天、避水、疏流
第二节  农耕文明时期——筑堤防洪治下游
第三节  工业文明时期——战天修库,综合治河

第五部分  新纪元
第一章  直面千年之交的黄河治理开发
第一节  新千年的挑战
第二节  应对黄河三大问题

第二章  文明转型期的思索
第一节  文明的跨越
第二节  治水探路人的思考

第三章  未来之路
第一节  自然的修复能力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自我管理
第三节  新技术的创造力
第四节  黄河的博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