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br>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br>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br>三、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br>上篇一般主体论<br>第一章 主体<br>第一节 主体<br>第二节 主体的类型<br>一、人类主体<br>二、社会主体<br>三、集团主体<br>四、个人主体<br>第三节 主体发展的内在动力<br>一、主体的需要<br>二、主体的目的<br>三、主体的效益<br>本章小结<br><br>第二章 主体性<br>第一节 主体性思想的探索<br>一、西方的主体性思想<br>二、中国的主体性思想<br>三、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br>第二节 主体性<br>一、自主性<br>二、能动性<br>三、创造性<br>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 主体活动<br>第一节 主体的实践活动<br>一、生产活动<br>二、交往活动<br>第二节 主体的认识活动<br>一、主体认识的特性<br>二、主体认识的机制<br>第三节 主体的价值活动<br>一、价值实践主体性<br>二、价值认识主体性<br>第四节 主体活动的中介<br>一、工具技术系统<br>二、社会制度系统<br>本章小结<br><br>第四章 历史主体性<br>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体观<br>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br>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br>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br>第二节 历史主体性的实现机制<br>一、变革实践手段和方式<br>二、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br>三、发挥价值的能动作用<br>本章小结<br>中篇城市主体论<br><br>第五章 城市主体<br>第一节 人是城市的主体<br>第二节 城市主体的类型<br>一、政府<br>二、集体<br>三、个人<br>四、公众<br>本章小结<br><br>第六章 当代中国城市人的主体性<br>第一节 自主性的失衡<br>一、经济利益失衡<br>二、政治利益失范<br><br>第七章 城市问题与人的活动<br>第八章 城市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br><br>下篇 城市规划主体论<br>第九章 城市规划与主体的人<br>第十章 城市规划的主体性<br>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的活动<br>第十二章 城市规划与人的发展<br>结语<br>附录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性建设案例分析<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