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艺术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56724
  • 作      者:
    袁鼎生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袁鼎生汉族,1955年6月生,广西全州县人。文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美学原理和美学史。著有《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审美生态学》、《西方古代美学主潮》、《审美场论》、《簪山带水美相依》、《天下第一美山水》等8部著述,参与合著《西方美学主潮》等6部,并主编有11部书,发表论文90余篇。先后获得13项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艺术哲学》又回到了理论研究的新起点,形成了超循环研究。作者的《审美生态学》,以生态审美场为逻辑发展的终端,《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以生态审美场为历史进程的终点,这本《生态艺术哲学》以前述二书的结尾为开端,展开了生态审美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行程:在艺术审美生态化中形成生态审美场;在生态审美艺术化中,发展出生态艺术审美场;在艺术审美天化中,依次生发天性、天态、天构艺术审美场,形成天化艺术审美场系列。这就形成了承接与超越自身以往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历史、应用三大领域的关联中,系统地建设了生态美学学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生态审美场<br>    审美场逻辑结构和历史结构的整生化,均指向生态审美场的目标。审美场也就成了生态审美场的出发点。<br>    在个体人生领域里,生态审美场由局部性、片段性、间歇性生成走向全域性、全程性、连贯性生成。在现实世界中,它由人类各族的特殊性生成,走向人类整体的普遍性生成,最后走向全球甚或宇宙良性环行的整生性构成。在历史领域里,远古实践性、文化性生存审美场,向古代客体生态性和近代主体生态性审美场递次发展,促成现代主客耦合共生性生态审美场,共成当代和未来天人整生性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有着系统生成性和系统生长性。<br>    在审美历史悠远漫长的行程中,在审美结构与生态结构双向往复的对生中,所展开的艺术审美生态化,是生态审美场生成的基本规律。其他规律或融入与属于这一基本规律,或通向与构成审美结构整生化的整体规律,共同成为生态审美场的生发机制。<br>    艺术审美生态化,是艺术审美向生态领域拓展,实现审美场与生态场重合,形成生态审美场的过程与方法。它有远古原型的一面,有现代创新的一面,是现代向远古的螺旋式复归。它是审美历史生成的方法,结晶的方法,有着自由自然性。<br>    第一节生态审美场的多维共生<br>    生态审美场的多维共生,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完成,并向现实综合涌现的。<br>    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儿子”,都是在历史中逻辑化成长的,都有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系统生成性,现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审美场也不例外。它与“原型”状态的生存审美场、古代客体生态占主位的天态审美场、近代主体生态占主位的人态审美场,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家谱,秉承了“系统发育”的成果。<br>    一、生态审美场的“原型”<br>    生态审美场是生态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形成的审美场,是生态自由与审美自由统一生发的审美场,是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耦合并进而共生的审美场。生态审美场的前两大基本特征,在动物祖先的生态审美场中就已初步生成。也就是说,动物祖先的审美场,构成了生态审美场的最初原型,成为人类生态审美场的生物学远因。这里说的动物祖先,是就人类源出于动物界而言的,和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同一个道理。它不专指人类直接承续的某种动物。<br>    人类生态审美场的原型,除了动物生理生态审美场外,还有远古人类的实践性生存审美场和文化性生存审美场。三者统一,生成了后起的生态审美场的整体预构和先在规范。     ……
展开
目录
  前言:生态美学的三大定律<br>    第一篇 艺术审美生态化<br>    第一章 审美场<br>    第一节 审美场生长为美学总范畴<br>    第二节 审美场生成为美学对象<br>    第三节 审美场的统观结构<br>    第四节 审美场的生态运动<br>    <br>    第二章 生态审美场<br>    第一节 生态审美场的多维共生<br>    第二节 生态审美场系统生发于审美场与生态场的对生<br>    第三节 生态审美场的整生<br>    <br>    第三章 生态美学<br>    第一节 生态美学的由来<br>    第二节 生态美学的定位<br>    第三节 生态美学的趋向<br>    第四节 生态美学的逻辑生成<br>    <br>    第四章 生态范式<br>    第一节 学术范式与生态范式<br>    第二节 整生范式系统<br>    第三节 整生图式<br>    <br>    第二篇 生态审美艺术化<br>    第五章 系统生发的生态美<br>    第一节 生态美内涵的发展<br>    第二节 事物潜能的整生与生态美基础<br>    第三节 主客体潜能的对生与生态美的生成与发展<br>    第四节 人与生境潜能的自然整生跟当代生态艺术美的涌现<br>    <br>    第六章 生态美形式的生长<br>    第一节 生态线性有序:结构聚力性形式<br>    第二节 生态无序:结构张力性形式<br>    第三节 生态非线性有序:结构聚力与张力中和发展的生态艺术美形式<br>    第四节 生态形式美的生发规律与机制<br>    <br>    第七章 从生态和谐到艺术生境<br>    第一节 生态和谐的历史发展<br>    第二节 生态中和构成艺术生境<br>    第三节 生态系统自觉的中和运行<br>    <br>    第八章 走向艺术人生<br>    第一节 历史铸就的审美人生范式<br>    第二节 审美人生的生态美育机制<br>    第三节 艺术审美生态化成就审美人生<br>    第四节 艺术人生<br>    <br>    第九章 生存美感的诗化<br>    第一节 美生欲求<br>    第二节 生存美感<br>    第三节 生存美感的诗化结构<br>    第四节 生存美感的特性<br>    <br>    第三篇 艺术审美天化<br>    第十章 大众文化与天性艺术审美场<br>    第一节 大众文化艺术审美化与日常生活化的对生<br>    第二节 大众文化宜生的审美风范<br>    第三节 大众文化美生的价值理想<br>    第四节 大众文化的审美制式<br>    <br>    第十一章 天态艺术审美场<br>    第一节天态艺术生境<br>    第二节 天态艺术人生<br>    第三节 天态艺术审美场的生发<br>    <br>    第十二章 天构艺术审美场<br>    第一节 艺术人生的天化结构<br>    第二节 艺术生境的天化结构<br>    第三节 良性环进的天构艺术审美场<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