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货币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72350
  • 作      者:
    彭信威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货币史》的作者彭信威先生是一位勇敢开拓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学者。
展开
作者简介
  彭信威(1907-1967年),江西安福人。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解放前先后就职于南京内政部、上海神州国光社、福建人民政府、国立重庆大学、重庆复旦大学等部门,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专员、上海经济调查所副主任兼《社会经济》月刊总编辑、无锡中国银行襄理、中央交农四行派驻贸易委员会稽核、国防最高委员会设计专家。曾以驻美特派记者身分参加第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英、俄、日、法、德等诸国语言,尤精英语。解放后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主要著作及译著有《中国货币史》、《战后世界金融》、《银行学》、《各国预算制度》、《哲学概论》、《日本近代史》、《中欧各国农业状况》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中国建立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于学术研究工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提倡双百方针,形成了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大量的古钱币陆续出土,大量货币资料陆续被发掘、整理出来。钱币工作者也提高了认识,扩大了眼界,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为古老钱币学向新的学科的转变,把旧的钱币学发展成为放在现代的学科结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范围等)、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同多学科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检验手段的先进的社会主义钱币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历史过程,目前这个转变正在开始,没有完成。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经过很多学者创造性的、艰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逐步具备了这些出色的学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开拓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学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殷周间除贝之外,还曾使用铜为支付工具。铜器在殷代即已普遍,在周初,生铜往往和贝朋一道作赏赐用,其次数之多,也仅仅少于贝朋。那时只称为金。起初这种生铜的赏赐,大概也没有货币的意义在裹头,只作为铸造宝彝的原料或作为一种劳动的实物报酬。
    金属在中国虽然使用得很早,但在青铜器盛行的时候,各种支付,多是用贝,至少以贝为主。这在现代看来,似乎难以理解。现代冶金术发达,而且各种迷信,多已破除,大家都晓得金属比贝壳更适于作为货币。贝壳的优点,金属多具备,而金属的优点,贝壳却没有。例如金属的分割性,贝壳就没有。然而当时的商业行为还在发展的初期,交易的次数不多,交易量也小;价值观念也没有现代这样发达。而且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金属的分割性,不能充分加以利用。而贝壳的优点,是有天然的单位,金属因为没有天然的单位,所以没有马上取得货币的地位。换句话说,在重量单位制定以前,金属是不便于用作货币的。
    中国从什么时候起有重量单位,还不能肯定,但由于殷代已盛行铜器,大概已发展出重量单位来。各国重量单位的发展,先是量大小,后来多以植物种子的重量为标准。巴比伦、阿拉伯和英国是以小麦为标准,以色列以豆为标准。中国据说是黍,十黍为索,十絫为一朱,再由朱的倍数而发展出其他单位如两、斤、导和匀来。这是汉代学者的说法。但到底一哥等于多少朱或铢,却有各种说法或标准。主要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等于一导,即百哥等于三斤;另一种是三哥等于二十两。后一种标准据说是北方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一种地方性的单位,而前一种标准似乎是一般通用的单位。但《周官》有剑重九铮的话,则第二说比较接近。一匀(或钧)则为三十斤,等于一千导。但也有说一匀(钧)等于大半两的。
    西周彝铭中常有导和匀两种单位,禽设(成王时器)有“王锡金百导”的句子,舀鼎(孝王时器)上有“三哥”和“用百导”的记载。裳鼎上有“锡金一匀”,陵子盘上也有“金一匀”,守设上有“金十匀”,屃敏敦盖上也有“金十匀”的记载。但还没有发现用斤和两为单位的,可见斤、两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单位。征人鼎上的斤字不是重量单位,而守设和季娟鼎上的两字是作一双解,都是指马的匹数。彝铭上的金字自然是指铜,而不是指黄金。当时铜是一种重要的物品,是制造彝器和兵器的原料,正因为用处大,才取得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彝铭上有时也称赤金,伯淮父设和彖设上都有“锡赤金”的话,舀鼎上也有“锡舀赤金”的句子。
    ……
展开
目录
代序:一个敢于开拓中国钱币学新局面的学者
三版序
绪论
第一章 货币的发生
第一节 货币经济的萌芽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确立
第三节 货币理论
第四节 信用的发生
第二章 两汉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
第三章 晋到隋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第四章 唐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与信用机构
第五章 两宋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的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机关
第六章 金元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的机关
第七章 明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和信用的机关
第八章 清代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制度
第二节 货币的购买力
第三节 货币研究
第四节 信用机关
中国货币史大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