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段讲培养人才,虽然讲到“村”了,但很抽象,远没有第一、二段具体生动,我不太好修改。
第六段,即全文第二大块,标题是“二、把‘组织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主要谈了培育协会类中介组织、创新农技服务组织、强化民主基层政权组织等三条,也只字未提“村”,跟“建设新农村重点在抓村”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第三块,把培训转移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和第四块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的主线,也仍是只字未提“村”,全是从全市角度举实例、谈设想、讲办法,我更没有办法按照“重点在抓村”的主题编稿。
于是,我找作者谈了我的想法,建议他将原稿带回,围绕“重点在抓村”补充材料,修改修改,说不定能改成一篇较好的文章。我说,你这后边的对策措施,没有哪一条不是从村这个基本单元抓起的:树立品牌,培养人才,本来就是要具体抓到村的;把组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这就更要抓村,抓好村级组织建设;协会类中介组织、农技服务组织、民主基层组织,样样都离不开抓村,得从村抓起,连农民的收入统计都是以村为单位的……我这样一说,他豁然开朗,连连点头称是;尤其看了我给他改定的标题、导语和第一、二段文字,更是赞不绝口,很快就按我与他商定的内容,补充了材料,把第二稿送给我编辑,把《村》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村》文作者的文章,我编辑过好多篇了,出现这次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主要是他在构思写作的全过程中只注重了对精彩情况的阐述,而忽视了主题的提炼和材料的选择,用句俗话来形容,是“把肥肉埋没在米粉子里了”。这种毛病,在初学写作者中,是很普遍的;而他,可能就是疏忽了。在纠正中,我与他可算是达成了很好的默契。
凡作文,都有个主题提炼和材料选择的问题。这一点,在调研文章写作中,尤其重要。调研文章,主要用于决策参谋,要求观点新颖、鲜明,主题突出、深刻,论据、真实、充分,说服力强;从构思开始,就要求首先把主题和标题明确下来。调研文章的标题和主题可以一身二任,标题即是主题,并以开门见山、直击主题为好。不像文学作品,标题不仅可以是人名、地名、事名,还可以是一个比喻,一个形容性、象征性用语,越含蓄越好。
……
展开
——秦尊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
本书中的评改文章和评讲文章原稿每篇都代表着调研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种类或一个档次;不论哪个档次的原稿,属评改对象的,在结构布局和文字上方柱同志都字斟句酌、精雕细刻。
——蔡紫(《人民日报》原记者)
方柱同志所使用的虽是论文和应用文体,但他的许多思想、事迹及其记述、论断和建言献策却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堪称精品。
——岳海翔(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公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