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翻译与语言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108610
  • 作      者:
    刘宓庆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宓庆(1939.11-)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组任专业翻译,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执教,并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基本理论思想属于功能学派。 <br>  《刘宓庆翻译著全集》包括以下十一部著作:《文体与翻译》,全集之一,2007年。《英汉翻译技能指引》,全集之二,2006年。《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全集之三,2005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又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在人类高奏和平发展的大乐章里,翻译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进军里,翻译必然是一支活跃的先头部队。本书是西方语言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珠联壁合的力作。作者倾数年心力,以语言哲学最新思想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是译学基础研究的杰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br>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br> 1.1 本位观刍议<br>所谓“位”,就是基本立足点,“本位观”就是站在本体的基本立足点上观察事物。人们观察事物,一般是从本体、本位出发。中国人看欧洲向西望,因此称欧洲为“西方”。欧洲人看中国向东望,因此称东亚为“远东”,称地中海东岸至印度那一片比较接近欧洲的地区为“中东”或“近东”。人类观察事物的这个本位观,深深地给语言打下了烙印。“离经叛道”是恪守“经”与“道”的人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说的话,对无“经”、“道”信仰的人来说,就不存在“离”与“叛”的问题。每种语言中都充斥着反映本民族本位观的词语、成语、表达式等等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可以说整个语言(语音、语法、词汇)结构都只能用本位观来分析解释或阐明。先以词语为例。“春雨贵如油”只适用于中国中原及江南平原地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百川东流”、“长袖善舞”、“拱手相让”、“梅雨”等等表达式,只有站在中国的地缘、文化、社会历史传统、行为习俗等等本位观的立足点上,才能解释清楚。英语也一样。<br>  ……
展开
目录
《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前言——翻译学需要怎样的意义观?<br>自序<br>绪论<br>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br>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br>1.1 本位观刍议<br>1.2 外位参照<br>1.3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br>1.4 结语<br>第二章 主体与客体<br>2.0 概述<br>2.1 翻译主体的科学定位<br>2.1.1 主体的主导性<br>2.1.2 主体的“权力”:范围和限度<br>2.1.3 主体的“无限可变性”<br>2.1.4 主体的能动性源自客体<br>2.1.5 结语<br>2.2 翻译客体的功能:拒斥主体的“凌驾权力”<br>2.2.1 翻译客体是一个三元复合体<br>2.2.2 文本的“权力”:拒斥僭释<br>2.2.3 文本的內在矛盾和不确定性<br>2.2.4 文本的非整体性<br>2.2.5 文本的期待性<br>2.2.6 文本的语义隐含<br>2.2.7 文本与作者:人文互证观<br>2.2.8 文本与读者:译者的取向参照系<br>2.3 结语<br>第三章 方法论余论主则<br>3.0 意义的人文性:基本依据<br>3.1 语言的人文性与科学方法论<br>3.2 继承与开拓<br>3.3 历史感与现实感<br>中篇 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br>第四章 语言观与翻译理论问题<br>4.0 概述<br>4.1 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br>4.2 翻译语言学要求同质语言观和异质语言观的辩证统一<br>4.3 汉语的异质性与翻译理论问题<br>4.3.1 汉语的文字体系和声韵体系独树一帜<br>4.3.2 汉语的形式(形态)弱势与意念强势<br>4.3.3 汉语的意念主轴与英语的形态主轴<br>4.3.4 汉语语法的异质性表现<br>4.3.4.1 “意合对接”:语义功能的强化<br>4.3.4.2 “尽在不言之中”:语法范畴的虛化<br>4.3.4.3 “举纲意断”:句法结构的话题化<br>4.4 结语<br>第五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上):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各种意义观<br>5.0 概述<br>5.1 翻译学视角中的语言哲学意义理论<br>5.1.1 指称论(Theory of Reference)意义观<br>5.1.2 观念论(Ideational Theory)意义观<br>5.1.3 语用论(Use Theory)意义观<br>5.1.4 指号论(Signs theory)意义观<br>5.2 结语<br>第六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下):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架构<br>第七章 论翻译思维<br>第八章 翻译中的语言逻辑问题<br>下篇 翻译的价值观论<br>第九章 新翻译观探索<br>第十章 翻译批评论纲<br>中文参考书目<br>英文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