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35742
  • 作      者:
    朱新梅著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朱新梅 1972年3月出生,湖北黄冈人,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现为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br>    近几年来,在《中国教育学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博士后出站报告《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会资助。主要从事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学、高等教育学、广播影视政策与文化政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知识生产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活动,有其特殊的运行机制。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遵循着人类思维运行的规则;作为学科性知识生产活动,它遵循知识生产的内部规则;而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创新活动,它还受知识生产主体所在社会的制约。如果视人类的思维能力与知识生产的内部规则为恒定不变,则影响知识生产最大的因素乃是外在的社会制度。<br>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的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与知识生产活动密不可分,互相提升。大学的知识生产活动因教育教学活动而深受影响,毕竟大学首先是作为教育教学机构而存在的,其知识生产活动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人力基础与物质基础,也依赖于大学内部的制度环境。<br>    大学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孤岛。当知识与利益、知识与权力互相缠绕在一起时,教育与知识生产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它自身以外力量的干预与控制,并由此而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但大学并非完全的被动。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学与外部力量的博弈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学总在寻求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因为教育教学活动与知识生产活动有着自身运行发展的内部规则。<br>    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并不意味着不受约束,而是意味着遵循教育与知识生产的内在规则,通过自律来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br>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政教相维传统的国家里,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错综复杂。中国大学自其诞生以来,就作为政府改革的利器而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大学在中国发展中仍居于战略性的基础地位。大学外部的制度环境必然影响到大学的内部制度,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知识生产。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治道的不同,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大学的功能发挥也各不相同。<br>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到当下160多年的历史时期,就政府与民间社会关系来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社会型态:1840年至1949年为无序型社会, 1949年至1977年为总体性社会,1978年至今为治理型社会。每种不同的社会型态,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也各不相同,大学知识生产状态及其所形成的知识型也各不相同。<br>    在无序型社会,政府丧失了治理国家的合法性,其权力微乎其微,很难渗入大学内部,大学几乎成为一个自治组织,教学与知识生产活动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规则展开。中国现代大学产生于无序型社会,可谓应运而生。大学的教学活动与知识生产活动最终导致了传统德性伦理知识型的变迁,一种带有科学、民主色彩的知识型不断地孕育、成长。<br>    在总体性社会,政府是领导型全能政府,大学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一切都纳入政府的管制之中,大学失去了自主权,大学知识生产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政府的领导下,大学知识生产的结果是形成复式簿记式知识型。<br>    在民主开放的治理型社会,大学逐渐获得了自主权,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及社会之间开始处于相对独立的体系之中;同时,它们也处于互相开放的状态之中:大学向政府与社会、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思想、理念与智力资源,保持并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在自主发展以及与各方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大学知识生产形成了实利主义知识型。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政府与大学一体化<br>    在隶属型政校关系中,政府是一种领导型全能政府,政府享有全部的教育权,不仅从宏观上管理、规划全国教育,发展、举办、管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还直接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包括教师、学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就业、乃至教育教学方法等。政府作为行政首脑,可以随时根据教育行政管理的需要发布命令,既无法律依据,也不受法律的限制。大学只是政府的附属物,必须服从政府以命令、计划等为行为方式的直接管理。<br>    中国大学创建的首要目的就是有效地为国家培养各种急需人才。政府不仅直接举办大学,而且直接制定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甚至教育教学内容也是政府直接决定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化教育”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学实行严格控制,教育部禁止开设任何选修课,并要求主修课达到80个学分小时。1940年后,每周还有几个小时的劳动服务,而选课的机会极少,即使可以选课,也得从经过政府批准的课程中选择。②<br>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大学内部事务的干预较之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可谓都有过之而无不及。③1949年11月17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华北区及京津19所大学负责人会议,讨论高等教育改造方针。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到1952年底,全国已有3/4的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的工作。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一、研究的缘起<br>二、研究思路与方法<br>三、研究视角与试图解决的问题<br>四、相关研究综述<br>五、预期成果<br><br>第一章 国家治道与大学<br>第一节 政府与民间社会<br>一、国家与政府的含义<br>二、民间社会<br>三、国家治道的理论与实践模式-<br>四、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国家治道<br>第二节 政府与大学<br>一、疏离型政校关系及其特点<br>二、隶属型政校关系及其特点<br>三、合作型政校关系及其特点<br>四、政校关系的改革<br>五、中国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br><br>第二章 知识生产与大学知识生产职能<br>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特点<br>一、知识的分类<br>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特点<br>三、自然科学知识的特点<br>四、知识的共性<br>第二节 知识生产的社会机制<br>一、知识生产的分工与知识的互补<br>二、知识生产基于多元知识的自由平等交流<br>三、批评竞争促进知识生产<br>四、知识生产需要自由的公共空间<br>第三节 知识生产制度与知识生产<br>一、制度与知识生产制度<br>二、政治经济体制与知识生产<br>三、学术自由与知识生产<br>四、出版审查制度与知识生产<br>五、专利制度与知识生产<br>六、知识型与知识生产<br>第四节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知识生产机构<br>一、教育即知识的授受<br>二、大学作为教育教学机构与知识生产<br>三、大学作为公共空间与知识生产<br>四、大学作为社会服务站与知识生产<br>五、教师的双重职业与知识生产<br>六、大学知识生产的指标<br><br>第三章 无序型社会中的大学及其知识生产<br>第一节 无序型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br>一、无序型社会的形成<br>二、无序型社会的特点<br>第二节 京师同文馆的创建与新知识型的萌芽<br>一、传统知识型的特点<br>二、新知识型的萌芽与京师同文馆的建立<br>三、新旧知识型的博弈与京师同文馆的发展<br>四、新式学堂的知识生产<br>第三节 现代大学体系的创立与知识转型<br>一、现代大学体系的创立<br>二、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br>三、知识转型的初步完成<br>第四节 大学的发展及其知识生产<br>一、教育独立的诉求<br>二、学术自治的进程<br>三、学术力量与政治权力的博弈<br>四、大学知识生产状况<br><br>第四章 总体性社会中的大学及其知识生产<br>第一节 总体性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br>一、总体性社会的形成<br>二、总体性社会的特点<br>第二节 总体性社会中的大学<br>一、政校一体化的形成<br>二、政校一体化的特点<br>三、政府直接管理大学内部事务<br>四、大学单位中的规训技术<br>第三节 大学的知识生产<br>一、自然科学知识的生产状况<br>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状况<br>三、复式簿记知识型的形成及其特点<br><br>第五章 治理型社会中的大学及其知识生产<br>第一节 治理型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br>一、治理型社会的形成<br>二、治理型社会的特点<br>第二节 治理型社会中的大学<br>一、政校分开的改革<br>二、大学的办学自主权<br>三、学术与政治的分离<br>四、大学的市场化<br>第三节 大学的知识生产<br>一、自然科学知识的生产状况<br>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状况<br>三、实利主义知识型的形成及其特点<br><br>结束语走向学术自治<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