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护、利用和开发狩猎文化的意义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居住、服饰、文学艺术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
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有些学者认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繁荣至关重要。有的甚至认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维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是当代世界的客观现实所要求的。此外,实行文化多样性或多元文化政策有助于保护各民族文化权利,有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工业化曾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让人类付出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代价,使持续发展难以实现。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社会便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狩猎文化是鄂伦春族得天独厚的资源,也是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多少年来,狩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社会的发展是文化的积累过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存在和发展的支柱。狩猎文化不仅是如何打猎,如何吃肉,如何跳民族舞,它体现了鄂伦春人千百年来的创造,体现了鄂伦春人的生存能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是一种脆弱而又不可替代的历史线索。
在21世纪,文化在国际政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上没有特色,政治上也就不会有地位。保护和开发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甚至也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丧失了,它在国际上也就没有立足之地,并将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即使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没有再发展的前途了。
4.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与对策 第一,要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环境可直接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城镇环境质量的改善,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则为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狩猎文化产业创造了条件。
大、小兴安岭有着发展绿色产业、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鄂伦春族今后的发展出路也应如此。如果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改善,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日程上去,鄂伦春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有后劲,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才能做大做好,才有条件去谈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农牧业,开发狩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 1996年鄂伦春族猎民毅然放下了手中的猎枪,加人到农耕队伍中。然而,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又使一些鄂伦春人失去了土地,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尽快为他们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是目前政府部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路之一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在管理上下工夫,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取得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是大力发展鄂伦春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即把丰富的狩猎文化资源加以开发,以此推动鄂伦春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文化具有与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其经济规模,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围绕森林资源做文章,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鄂伦春自治旗,林区居民大多以木材作为生活和取暖燃料,据初步估计,每户居民每年用于取暖烧材平均达3平方米,从全自治旗范围来看,这项木材消耗量是惊人的。要想迅速恢复森林植被仅靠植树造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辟新的兴林富民之路。大兴安岭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旅游资源,奇特的山林地貌,四季分明的生态景观,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第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境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等诸多手段,增强政府的“ 绿色控制”能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大、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实行强制性保护,要让环境文化成为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将已有的法律法规转换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
第五,建议建立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中心的大兴安岭嫩江源头自然保护区。
鄂伦春自治旗地处嫩江中上游右岸,是嫩江水系的主要产流区,保护松嫩平原的安全和生态,关键在于恢复大兴安岭生态平衡,保护好嫩江源头水源涵养林。为了避免出现类似黄河源头生态破坏的悲剧,建议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以鄂伦春自治旗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对目前尚存的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实行全面禁伐,加大天然保护工程的实施力度,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散居在山上林间的林场、村落全部移民下山,在保护区内现有城镇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对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范围,还大兴安岭森林生态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休养生息的环境和条件。据专家分析,在目前尚未破坏的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加上大兴安岭森林具有的极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内,大兴安岭将会重现勃勃生机,恢复生态平衡的最佳状态。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是人类成熟的一个标志。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缓解人类自身的危机,而且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但是,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要防止形式主义,即只经营赚钱,不保护、不研究、浅表化、庸俗化等做法。狩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它。
三、鄂伦春族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有形文化遗产或称物质文化遗产,即具有重要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无形文化遗产或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文学、艺术、工艺技术及无形的文化载体。广义的无形文化遗产还包括现有的民俗文化或民间文化,即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生产风俗、信仰风俗、节日风俗、岁时风俗、人生礼仪风俗等。但是事实上,有形的和无形的这种区别并不绝对,这两个范畴在空间和时间上绵延相续,有时相互重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