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觉醒的年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77226
  • 作      者:
    (英)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如果说德鲁克开创了管理学这个学科,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开山鼻祖的话,那么查尔斯·汉迪则沿着德鲁克开创的思路继续前进,探究组织和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当今社会的个人提供了应对严酷的组织的强大压力的精神依据。德鲁克告诉你组织是什么和为什么,汉迪告诉你面对组织时个人该怎么办。德鲁克关注的是体系,查尔斯·汉迪关注的是人本身。《汉迪作品:觉醒的年代》是查尔斯·汉迪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查尔斯·汉迪对管理界的贡献颇丰。他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主要贡献包括:
  自雇工作者
  适当的自私
  联邦制组织
  三叶草组织
  3I组织
  甜甜圈原理
  四种管理文化
  中国式契约
  S型曲线
  权力补贴(逆向授权)
展开
作者简介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1932年出生于爱尔兰,是欧洲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大师。英国《金融时报》称他是欧洲屈指可数的“管理哲学家”,并把他评为仅次于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大师。如果说德鲁克是管理学之父,那么查尔斯·汉迪就是当之无愧的“管理哲学之父”。
  他在英国上完大学后,在东南亚和伦敦的壳牌公司工作,并担任高级管理人员。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学习,开始对组织管理及其运作原理产生了兴趣。后来他返回英国创办了英国首家管理研究生院——伦敦商学院,并成为该学院的全职教授。他以“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未来工作形态”的新观念而闻名于世,成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在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管理学权威。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生总在看似该失败之处成功。命运是个悖论,捉弄我们的同时安慰我们。”
  我们身陷文明的森林,彷徨无助,找不到未来在哪里。
  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册上的编号,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
  人生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增长而沦为某部大机器的无名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
  无论个人还是组织,眼前所面临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在本书中,汉迪为我们理出头绪,找出旧思维中的悖论与迷思、生活中的冲突与困境,为我们指出安身立命的因应之道。所有人都可以从中获益,即知即行。
  现在,已经有人开始去实践这些新思维、新生活,在追求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去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环境与文明的共荣共存。
展开
精彩书评
  大师论汉迪
  如果说彼得·德鲁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汤姆·彼得斯将其推而广之,那么查尔斯·汉迪则赋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学的优雅和雄辩。
  ——领导力大师 沃伦·本尼斯
  汉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组织的基本模式将如何发展,工作生涯的未来将会怎样,对于这些重要问题他都给出了深入浅出的精辟回答。阅读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观点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师 汤姆·彼得斯
  汉迪总是如此的优雅,他是管理领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众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称翘楚。
  ——《从优秀到卓越》《基业常青》作者  吉姆·柯林斯   
  查汉斯·汉迪:喜用比喻的管理大师/斯特凡·斯特恩,FT中文网·《金融时报》
  三叶草、空雨衣、公文包、大象和跳蚤:在过去30多年里,查尔斯·汉迪借助他的书籍及其标题,不断探究英国语言的隐喻潜能。现在这项工作还在继续。
  这些意象的确引人入胜,而且总有一种严肃的深层用意。作为一位“管理大师”,汉迪并非汤姆·彼得斯那种喜欢炫耀的人。他说话声音没那么大,没那么戏剧性,但却不乏坚定。
  在汉迪新出版的《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对话式回忆录中,他回顾了一生中启发他写下管理和组织方面著作的种种经历。
  他把焦点放在生活中的重要瞬间,来阐明一些更深刻的主题。因此,我们很快就能把他生命中的重要时期串联在一起:英裔爱尔兰教区牧师的儿子、攻读希腊哲学家思想的牛津大学生,后来为壳牌公司招募大学毕业生而驰骋于东南亚地区。
  书中也勾画了其他重大事件:与引人注目的伊丽莎白结婚、脱离壳牌、创立伦敦商学院,以及投身自由作家的“公文包生活”。
  所有这些事件都支持着书中提出的各种建议和见解。虽然汉迪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但仍有更多的经验可以传授。
  他回到经典著作中,特别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eudemonia(通常被译作“幸福”)概念,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但是汉迪说,这个词“更好的译法是‘尽情盛放’,或者是尽最大努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趣的是,这个概念也用于组织机构中,只是现代商业大师们称之为‘优化核心技能’。我更喜欢亚里士多德的解释。”
  不幸的是,很难用“尽情盛放”来形容战后时期的许多英国企业。汉迪在探究许多曾经辉煌的英国企业毁于一旦的根源时,对这个问题的感悟很有意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英国管理人员都受军队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一时之间,英国企业热衷于类似军官食堂的做法,管理人员可以享用有3道菜的正式午餐,而低级别的人只能将就着吃盒饭……但商业组织的运营环境却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发号施令的权利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且商业组织不能指望别人会自动接受权威以及随之而来的特权。”
  汉迪认为,英国工业表现不佳的另一个根源在于会计职业的主导地位。直到汉迪及其同事开创了对英国企业老板的正规管理教育之前,在各种职业中,只有会计师能够夸耀获得了公认的正规培训。
  “为会计师提供的会计培训并没有错,”汉迪写道,但是,“会计职业却意外地成为了英国的商学院。”汉迪的言下之意是,会计师可以告诉你花了多少钱,但不应告诉你该花哪些钱,以及怎样花。
  汉迪说,一个给人印象更深刻的关于组织效用的理论可以在剧院里找到。节目单把每个人的名字列出,而不论他们的贡献有多么微不足道。“演出公司不会把演员称为人力资源——要是这么做,就没有演员会为他们工作了……‘经理’一词只用于管事(而不是管人)的人。”
  节目单上最瞩目的位置让给了与顾客直接沟通的人:演员。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是指导,而不是管理。事实上,导演在剧目进入轨道后就退居幕后。
  身居导演这个职位的人相信演员们可以独立完成剧目,而演员们往往能在导演离开后对剧目做出改善。“信任带来激励。”到最后,真正重要的人会提供直接反馈。
  这正是汉迪的长处:仁慈、体贴且严肃。实际上,他喜欢自称为“社会哲学家”,奉行“常识的学术研究”。他愿意看到企业致力于变得更好,而不必变得更大。管弦乐队或葡萄园需要每年扩大规模吗?也许我们更应该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
  “组织不是机器,”汉迪写道,“这是我所有著作的中心思想。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活生生的团体。要描述它们,我们需要使用团体的语言和个人的语言。”别把事情复杂化。“管理不是什么神秘或概念上难以理解的东西,”他写道,“难就难在理念的运用,而不是理念本身。”
展开
精彩书摘
  “万事原则”何在
  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方式,思索我们的难题与前途。假如悖论所带来的矛盾与震惊是未来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应恐惧退却。我们必须先接受悖论是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才能与它共处,并驾御管理它。
  过去我总认为,悖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世界不完美。终有一天,我们会更了解这个世界,且能更有效地加以组织。我自信满满地以为,世上一定找得到一种抚养和教育儿童的正确方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再有发生的道理。自由不等于特权,更不能借自由之名行使暴力,甚至发动战争。有人变富,并不一定得有人变穷。我们目前只是尚缺解决悖论的知识和意志。我们对许多事物的正确运作之道还不够了解,但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科学家所称的“万事原则”,也许还能知晓如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说的“神的旨意”。过去我所写的一些书,也曾隐约透露我当时的信念:世上一定存在着经营我们的组织乃至人生的正确途径,虽然也许我们一时无法完全确定。当时我为“科学的迷思”所惑,以为从理论上来说,凡事皆有可能加以了解与预测,因而也能加以管理。
  复杂与混沌
  现在,我不再相信有什么“万事原则”,也不信凡事皆有可能变得完美。如今我认为,悖论非但不可避免,且是万事万物与生俱来、恒久延续的。时代越是波涛起伏,世界越是错综复杂,悖论也越多。“复杂理论”已与“混沌理论”串连。该理论指出,剧烈波动乃是创造力和新秩序出现前必须有的前奏。因此,面对悖论时,我们既有能力也有必要减少矛盾与不和谐,并认清困惑所在。然而,我们更要认清,在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我们不可能完全解决或逃脱。悖论像天气,只能和它相处,不能解决它;只能设法缓和最糟的部分,掌握最好的部分,并以其为前进的线索。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上、社会上、国际间,我们都必须接受悖论,对付它,并赋予意义。
  还记得孩提时代,卧室墙上挂着的一小幅座右铭写道:“人生的道路就如同高尔夫球场,球道两侧若无草木丛生的崎岖地,便无法突显出绿草地的平坦与宁静。”我不知它为何挂在那里。我的家人对那类玩意儿并不感兴趣,很可能是母亲从某个慈善义卖会上随手带回来的。但不管是偶然或故意,“人生必须面对悖论”的概念从此进入我的潜意识中。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上帝给人类的一大恩赐,是让人有自由选择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拥有自由选择权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比如犯罪。但我们不能只要其一,不要其二。同时我也发现,悖论使我们的人生趣味盎然。假如每件事情都只单纯地带来正面的影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人生乏味,再也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假如要我进入一个没有悖论的天堂,我宁愿下地狱。这么说来,完美不仅不可能获得,或许也没必要追求
  。
  走出迷思
  这一结论对我个人而言是一大启示,人生永远不可能轻松惬意,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完全在意料之中。回顾过去是了解人生的最佳途径,但实际的人生却只能向前。如果要使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加美好,就必须学习如何平衡并进而利用悖论,以找出更好的一条路。大作家斯科特·菲兹杰拉德(scon Fitzgerald)曾说,考验一个人是否智力一流,要看他的脑力有没有办法同时容纳两种对立的观点,且仍有能力正常发挥功能。假如他说得没错,那么我们将处于一个瘫痪的时代,因为放眼望去具有一流头脑的人实在不多。舒马赫(E.F.Schumacher)也说:“某些人总宣称,凡事皆有最终解决之道。他们似乎认为,除死亡之外,还可找到其他终极解决之道。从追求进步的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不断求取某种平衡。”
  与悖论共处,既不舒服也不容易。有如在没有月光的黑夜里穿行于漆黑的丛林中,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完全失去了方向感,浓浓密密的高矮树丛包围过来,无论朝哪个方向踏出,都可能碰到障碍物,每一种声响都被扩大,危机四伏、草木皆兵,似乎原地立定要比移动脚步来得安全。
  然而,一俟黎明来临,前进的路径更明朗了。夜里听来可怕的声响,如今发现不过是林间鸟唱、草底兔奔,夜里觉得逼人的树丛自成蹊径,我们置身之处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迷思
第1章  我们在哪儿
第2章  当代九大悖论
第二部分  平衡悖论的三种方法
第3章  S型曲线:持续成长的秘方
第4章  甜甜圈原理:核心与边界之间
第5章  中国式契约:双赢的战略
第三部分  穿越悖论的八条蹊径
第6章  双重公民身份
第7章  逆向授权的艺术
第8章  超越利润
第9章  新型企业
第10章  虚拟办公室
第1l章  人生四季之美
第12章  学习型社会
第13章  建立公平的计分卡
第四部分  找寻人生的意义
第14章  延续感
第15章  联结感
第16章  方向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