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性格的魔力 “即使世上的人都恨你,相信你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娇小,我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里,像这样对人生人性进行反思,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语言俯拾皆是,它能唤起人的自尊,鼓励人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增加对人性的敬意。
《简·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出身低微、从小父母双亡、相貌平平的小姑娘简·爱被寄养在舅母家,表兄表姐的歧视和舅母的虐待让她不堪忍受,小小的心灵淤积着反抗的怒火。她后来被送往一所寄宿学校,度过了艰苦压抑的少年时光。她的思想渐趋成熟,常常独自眺望着郊外美丽的山色,向往着丰富多彩的世界。
后来,她自谋生路来到索菲尔德庄园做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家庭教师。并以自己的个性和才气赢得了主人的爱情。正当二人不顾门第,为追求平等的爱情走向婚姻的殿堂时,婚礼被人为地中止了,有人揭发罗切斯特有一个法律上的妻子。简·爱不顾爱人的恳求,毅然决然出走,再次踏上了迷茫的征程。
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简·爱承受着心灵和肉体的双重痛苦。就是在这样濒临绝境的情况下,她不屈不挠的性格支撑着她活下去,并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位。最终,罗切斯特的疯妻一把火烧了庄园,她本人也因疯狂而丧命,富有的罗切斯特成了一无所有的残疾人。简·爱又勇敢地回到他的身边,实现了二人最完美的结合。
这是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性与命运搏斗,最终战胜了环境也战胜了自己的动人故事。简·爱以其独立的人格,完美的形象,傲然屹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坛。
“人不能活在仇恨里……”自尊自强的简·爱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后也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她不以自己低微的出身、平凡的外表而谦卑,而是不断地猎取知识,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与高尚,冷静地审视着上流社会的种种浮华、虚伪和矫揉造作。她追求男女平等和独立的思想,决不做男人的附庸。在爱情上,她和罗切斯特的追求是相同的,在他们眼里,门第算不了什么,容貌也并不重要,心灵的相通和精神的融洽才是爱情天长地久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向往财富、地位、美丽的容颜,这本属人之常情。但财富需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得,别人的恩赐会使一个自尊自强的心灵感到不安;地位的低下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善良和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美丽的容颜固然让人倾慕,但在高贵的思想和博大的精神面前也会黯然失色。
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也无论相貌如何,只要拥有了精神上的独立和思想上的追求,就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有独到见解而不媚俗的人。他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击倒,也不会为了利益而失去尊严。他会为生命的真义、人间的真诚所感动。因为他心中拥有希望,对自己也充满了希望。
女影星琳达的名字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她走红影坛达数十年之久。但令人奇怪的是,所有人一致公认她的演技平平。没错,琳达自身的修养和文化水平实在让人不敢苟同。她连小学都没毕业,最早是个满街跑着卖糖果的小女孩,浑身脏兮兮的。那么,琳达成为大红大紫的人物,是背后有人捧她,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没有,没有人特意去捧琳达,甚至个别影视公司为了证实琳达的演技太差而不再和她签约,以此证明她的粗俗和糟糕。
但是影迷们却提出了抗议,他们热切地希望看到琳达。以致大多数影视公司为了票房,不得不拉上琳达主演的片子。但是琳达到底好在哪里,所有人都说不清,道不明。
与琳达同时期的另一位女演员温娜,受过高等教育,上过电影学院,演技是影视圈里公认的一流。但她无论怎样卖力表演,票房都远不及琳达。琳达还是一如既往地受到观众的追捧。
秘密到底何在?演艺圈里不少人研究过这种奇怪的现象,他们横比竖比,最终也没有比出一个究竟来。40年后,一个心理研究小组在一项“另类” 调查中,无意破解了这一秘密:影迷们之所以喜欢琳达,并不是琳达有多么高明的演技,也不完全是因为她上演的那些角色,而是琳达开朗的笑容和乐观的性格。
美国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疲惫的人们大多都希望看到欢快、直爽、简单的场面和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藉此释放快节奏生活产生的心理压力。
琳达的单纯、灿烂和热情洋溢,像冬日的春风一样,吹散了人们眼前的阴云,让人们在她的情绪感染下,以一种轻松式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希望。而这一切都不是什么演技可以代替的。琳达的演技能力虽然远远不及温娜,但她却有着温娜难以比拟的性格优势,而演员这一职业又使琳达的性格魅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琳达的成功远远超过了温娜。
这就是性格的魔力! 中国历史上,苏东坡的性格似乎并非最为鲜明者,然而,他却是目前最受知识界欢迎的传统文化中的人物。论忠君爱国,苏轼比不上屈原的为“美政”而死;他一生企慕隐逸,晚年尽和陶诗120首,但是,他却终生未能实现隐逸的理想,所以,从隐逸的高洁来说,他又不如陶渊明;苏轼似乎是儒家,但又是道家人物,以后,他又参禅礼佛,颇得禅悟。所以,苏轼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矛盾的统一,正是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
苏轼的人格,是将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他积极上进,努力进取,却又始终眷恋归隐,这就使他终生不会成为钻营腐败的官吏,因为做官并不是他的人生目的,归隐田园的出世精神才是他最后的人生归宿。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如日中天,“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但是,他却终生未能拜相,反而三次以罪人的身份贬谪,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晚年自题画像的自嘲,也是对他一生政治事业的总结。后人指出,他的性格特征是旷达超脱,林语堂就说苏轼是个快乐的天才,但很少有人具体指出他超脱旷达并快乐的原因,就是他的出世精神 ——既然政治功业并非自己的终极理想,那么,现实政治的是是非非、恩宠荣辱,又何必记挂于怀呢? 于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苏轼“枕藉乎舟中”,枕藉乎大自然,枕藉乎宇宙,他的目光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因而,他成为了苏东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