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胡适先生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一书中,这本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最重要的经典,《老子》一书不过区区五千言,却包罗万象,涉及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主张“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第七十八章》中,老子明白确凿地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老子·第七十六章》里也说:“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主要是讲给“治人者”听的,这里的“胜”不是“战胜”的意思,而是“胜于”的意思,意即在治理国家、管理民众,应该采取“柔弱”手段,因为和“强硬”的手段比较起来,“柔弱”更胜一筹。
但是作为统治者、管理者最容易做到的事情是“刚强”,要做到“柔弱”,只能靠一个字:“忍”。
在《老子·第二十八章》中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下面试对这几句话做简要的分析。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己有雄性的内在特征,却能忍住不表现出来,固守雌性的一面,柔和谦下,包容吸纳,这样才能让天下人如同众水归溪归谷一样,乐于投奔归向。
以现代管理而言,如果管理者在一切事情上都逞强施能,对下属管制过多,那么下属就失去了独立自主地发挥自己才干的空间。这样的管理者当然不是最好的管理者,人才就不会像众水归溪一样地归心于他。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要理解这一句,应联系上句。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以“雄强”为荣,而以“雌弱”为辱。对于统治者而言,通常以“雄才大略、雄霸天下”为荣;而以“雌柔退让”为耻。对于很多当代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认为“雌柔退让”是无能,是耻辱。但老子强调,治国管理要“守其辱”,即以柔和、开放、宽容、接纳的态度来面对百姓,面对下属、面对人才,坚守柔和退让的“雌节”,让百姓、让下属、让人才有自主自立的空间,能够自强不息。唯如此,百姓才能归之如众水归溪,人才也才能归之如众水归谷。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指白色,明亮,常用形容太阳的光芒,也引申为形容阳刚雄强,相当于前面所说的“雄”、“荣”。黑,指黑色,黑暗,指阴、柔。《周易》上说,“坤”(大地)为“母”,为“黑”,所以,“黑”相当于前面所说的“雌”、“辱”。对管理者而言,虽然自己内心很明白、聪慧、刚毅果断,但一要忍住,“不敢为天下先”,不以自己的聪明和意志去支配下属;而是要尽量表现出自己的不足和渴求,这样下属就会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从而赢得下属的敬意。“式”,就是表示敬意的意思。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作为统治者、管理者,要做到内方外圆、内刚外柔、内紧外松。虽然有“雄”、“荣”、“白”的特性和实力,但要能够“忍得住”,将它们收敛在自己的内心,从而对老百姓和下属待之以“雌”、“辱”、“黑”,这样才能实现“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为天下式”的理想目标。所以,无论古今,作为一名领导者,忍商的高低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忍商高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忍商高者得人才,得人才者事业兴。
仅从这寥寥数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子》里虽然没有点明“忍”字,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老子对“忍”的推崇。比如在第四十五章里,老子说:“大直若屈、化巧若拙”,一个本来很“直”的人,本来心思很“巧”的人,要化直为屈、化巧为拙,没有忍的功夫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老子》一书的“压轴”之句是:“人之道,为而不争。”如果一个人的忍商不高,能达到“为而不争”的境界么?
所以,“忍”同样是道家一以贯之的东西,是支撑其“柔弱胜刚强”的思想的基石。读《老子》,不进行深入地体察和探究,是很难意会到老子对“忍”的推崇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