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59825
  • 作      者:
    陈望衡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学的成立是以人的审美活动为提前的。美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之中。谈美学不能不从人的审美活动开始。会审美,当然未必一定要懂美学,但懂美学对于提高审美修养无疑是有帮助的。美,总是充满灵魂的迷幻色彩,它是感性的,活生生的。但美学是理论,决难免有些枯燥。但愿我的讲演,不致败坏大家对美的兴趣。<br>    很高兴能在新加坡民朋友们讨论美学问题。新加坡是个幸福而又美丽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环境谈美,的确是很高雅的事。审美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作基础。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还有什么美食不美食之别呢?虽然人只要解决生存问题就有对美的追求,但是优物质生活越优裕也就相应地对精神生活包括审美要求越高。新加坡社会就是这样吧。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望衡,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景观文化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国际应用美学研究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出版个人学术专著近20部,代表作为《当代美学原理》和《中国古典美学史》等,其美学思想被学术界评论芫“境界本体论美学”。被译成英迁在匡外出版的著作多部,重要的有Chinese Bronzes:Ferocious Beauty。2005年,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敦巴顿橡树刚高级研究中心讲授《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美国《世界日报》称誉陈望衡为“中国美学界翘楚”。
展开
内容介绍
    就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三者兼顾来说,在目前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此书堪称翘楚。从时间上看,自先秦到近代,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各个阶段重要的美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本书都做了翔实介绍,并且特别注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先秦儒道阴阳诸家、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对美学的影响。从范围来看,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小说、建筑、园林等诸种艺术美学,本书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某一历史阶段代表性艺术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明清的小说戏曲,本书有重点评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如“美”“妙”“味”“兴” “游”“神”“气”“韵”“逸”等及重要学说如“言志说”“缘情说”“ 兴寄说”“美刺说”“妙悟说”“神韵说”“境界说”“诗史说”等,本书都做了源流上的梳理并概括其要义。最为重要的是,本书独创性地概括出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即: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本书还独创性地总结出中国古典美学五大传统,即:乐天忧世、崇阳恋阴、尚贵羡仙、自然至美、中和为美。本书行文精当至妙,深入浅出,不仅于美学、哲学、文学、艺术专业工作者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参考著作,而且于一般的读者,也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著作。
展开
目录
第三编 中国古典美学鼎盛期<br>第二十章 唐代诗歌美学(上)<br>第一节 青春之美:盛唐与唐诗<br>第二节 陈子昂:“兴寄”、“风骨”<br>第三节 孔颖达:“情志一也”<br>第四节 李白:“天然去雕饰”<br>第五节 杜甫:“转益多师”<br>第六节 自居易:美刺兴比<br>第二十一章 唐代诗歌美学(下)<br>第一节 意象说<br>第二节 兴象说<br>第三节 意境说(一)<br>第四节 意境说(二)<br>第五节 意境说(三)<br>第六节 意境说(四)<br>第二十二章 唐代古文美学<br>第一节 柳冕:“文章本于教化”<br>第二节 韩愈(上):“文所以为理”<br>第三节 韩愈(下):“不平则鸣”<br>第四节 柳宗元:“文以明道”<br>第五节 韩柳之后(上):“文”、“道”之争<br>第六节 韩柳之后(下):“气”、“意”之论<br>第二十三章 唐代绘画美学<br>第一节 品评等级<br>第二节 审美创造(上)<br>第三节 审美创造(中)<br>第四节 审美创造(下)<br>第五节 审美风尚<br>第二十四章 唐代书法美学<br>第一节 李世民:“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br>第二节 虞世南:“字虽有质,迹本无为”<br>第三节 孙过庭:“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br>第四节 张怀瑾:“无声之音”、“无形之相”<br>第二十五章 禅宗与中国美学<br>第一节 禅宗如何走向老庄<br>第二节 禅宗如何走向审美<br>第三节 禅宗如何走向艺术<br>第四节 禅悟如何走向艺术思维<br>第二十六章 佛教的审美境界观——圆之美<br>第一节 “圆相”之美<br>第二节 “圆融”之美<br>第三节 “圆寂”之美<br>第二十七章 宋词的审美理想<br>第一节 “聊佐清欢”<br>第二节 “吟咏情性”<br>第三节 “以诗为词”<br>第四节 “别是一家”<br>第五节 “清空”、“骚雅”<br>第二十八章 宋诗的审美理想<br>第一节 尚“韵”<br>第二节 尚“平淡”<br>第三节 尚“理趣”<br>第四节“镜花水月”<br>第二十九章 宋诗的创作理论<br>第一节 “点铁成金”论<br>第二节 “活法”论<br>第三节 “妙悟”论<br>第四节 “工夫在诗外”论<br>第三十章 欧阳修美学思想<br>第一节 “富贵者之乐”与“山林者之乐”<br>第二节 “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br>第三节 “诗穷而后工”<br>第四节 “言不尽意之委曲而尽其理”<br>第五节 “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之人本意”<br>第三十一章 苏轼美学思想<br>第一节 审美人生论:“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br>第二节 审美境界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br>第三节 审美形象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br>第四节 审美创作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br>第五节 审美情趣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r>第三十二章 宋代绘画美学<br>第一节 郭熙:“三远”法<br>第二节 韩拙:“画格”说<br>第三节 董迪:“无相”说<br>第四节 黄休复:“逸格”说<br>第三十三章 宋代书法美学<br>第一节 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肉、血”<br>第二节 黄庭坚:以禅喻书,援禅人书<br>第三节 米芾:“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br>第四节 姜夔:“风神”说<br>第三十四章 宋代建筑美学思想——《营造法式》<br>第一节 建筑与功用<br>第二节 建筑与礼制<br>第三节 建筑与神祗<br>第四节 建筑与法则<br>第五节 建筑的体势<br>第六节 建筑的装饰<br>第三十五章 宋代理学与美学<br>第一节 周敦颐<br>第二节 邵雍<br>第三节 张载<br>第四节 程颢、程颐<br>第五节 陆九渊<br>第六节 朱熹<br>第七节 天人合一<br>第三十六章 元代戏曲美学<br>第一节 价值观念<br>第二节 审美创造<br>第三节 社会功能<br>第三十七章 元代诗画美学<br>第一节 元代诗歌美学<br>第二节 元代绘画美学<br>第三节 元代书法美学<br>第三十八章 文人画的美学<br>第一节 文人画的定位<br>第二节 文人画溯源<br>第三节 文人画之本<br>第四节 文人画的品格<br>插图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