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文明的宇宙观:天清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便对浩瀚无限的宇宙产生了无穷的兴趣:宇宙的起点是什么?宇宙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么?对宇宙的种种设想构成了人类的宇宙观。可以说,它是哲学思考的起点,同时也是审美思考的起点。本书总的思路是阐释中国文化中尚清的观念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审美并向前发展的,即从天清一人清一文清。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讲的是天清。天清即上述“清明、顺和之天”的意思,天清是自然和谐、秩序规律的表现,所以是美好的、令人喜悦的,是审美之清的起点和源泉。现在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先民们对宇宙本体的认识。概括而言,中国人很早就对宇宙、自然的感性世界产生了肯定性评价:天清这一认识的形成与农业经济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农耕生活相对于海上冒险要平和、单纯得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年复一年。他们看到的是清风明月、杨柳依依;听到的是鸡鸣狗吠、蝉鸣鸟啼。四时变化,季候分明的大自然对人类并不是那么严酷凶残,而是自然而有序、亲切而慷慨的。风调雨顺时,它赐予他们衣食,也赐予他们快乐,“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秦誓》)。所以,他们赞美自然、热爱自然。即使遇到了水旱之灾,先民们认为也是人类自己的错误,老天爷不过是降灾于人,以示警告,这是先民们在农耕生活中得到的感性认识。宗白华先生指出:
希腊半岛上城邦人民更着重在城市生活里的秩序和组织,
中国的广大平原的农业社会却以天地四时为主要环境,人们
的生产劳动和天地四时的节奏相适应。可以说是对先民这一观念的总结。
稍稍比较一下古希腊人的宇宙观,我们对此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和古希腊人常年漂流在海上的动荡而冒险的生活相应,大自然呈现在他们面前更多的是残暴甚至凶猛的一面,商旅途中、海上贸易,狂风恶浪大约不足为奇,触礁沉没或被巨鲨吞没的危险也时常令他们心惊胆寒。看一看荷马史诗《奥德赛》,你就会明白大自然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它像一个恐怖的怪兽,总是与人类作对,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自然主宰宙斯那样。所以在古希腊人的感性认识中,大自然是恐怖无序的,是与人类对立的,而不是和蔼可亲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天人对立的宇宙观,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形成的则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西文明的诸多不同特征,均以此为起点。
上升到理性高度,则是关于“气”的宇宙的认识。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关于“气”的说法就已经相当普遍。《国语·周语下》记载有:“天六地五,数之常也”。这里的“天六”,指的是天有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地五”指的是地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一说法到了汉代,则衍变成较为系统的阴阳五行说,对整个古代哲学及文化影响重大。在元气当中,古人认为最重要的当属阴阳二气。它们代表着世间万物两种互相排斥、互相依存的力量,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万物的生成、运动和变化。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传上》)。阴和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找到的关于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每一种事物或现象都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着自身阴阳的和谐统一、有序、平衡,整个宇宙便是无数个这样有序的阴阳平衡的集合体,它同样不是杂乱无章的,这就是古人对宇宙自然的基本认识。那么如何解释自然也会出现“失序”的情形呢?比如我们前面讲到的洪水和旱灾,还有地震等等自然灾害,古人认为这不是“失序”,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用《国语·周语下》伯阳父的话说就是:“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代表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普遍看法。
关于天地阴阳有序和谐运动的认识,是古代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之处。老子提出“常”这一宇宙变化规律性范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