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我的书架
0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全部
畅想之星
馆藏精品
浙江新华
超星
出版时间 :
搜索
眼与心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ISBN:
7100050383
作 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加入书架
畅销推荐
美的历程(京东首发读书笔记本冯友兰、骆玉明、刘擎赞叹的石破天惊之作常踞豆瓣热门美学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岳麓书社
2024
美学基础(第六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24
中国意象美学视域下虚拟美学理论建构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4
审美虚无主义——论西方现代性的精神本质(国家社科基金丛书—文化)
人民出版社
2024
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
文化文学审美--民间文艺学回归文学本位研究
民族出版社
2024
认知美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24
论境界《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
商务印书馆
2024
王阳明心学美学思想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23
美学人学研究与探索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眼与心》是法国哲学大师梅洛-庞蒂的经典之作,也是其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内容介绍
《眼与心》作者以迥异于前人的叙述风格,清晰平实的语言,探讨了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对人感知世界的过程,在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做了简洁深刻直入本质的分析与表述,更赋予艺术家,尤其是画家在认知世界方面以重要的地位,提出诸多精辟见解,是一部意味无穷的杰作。
展开
精彩书评
梅洛—庞蒂(1908—1961)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对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既和法国现象学运动的旗手萨特联系密切,也和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交往频繁,而这两个著名思想家分别标志着当代法国哲学的前后两个重要时期。梅洛—庞蒂在法国现象学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影响广泛的萨特,但许多人都认为他在学术成就方面超过了后者;他们两人在哲学和政治上都颇多分歧,甚至最后绝交并形同路人,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把他们放在大致相同的情景中来看待。梅洛—庞蒂对语言和文化领域的探讨旨在拓展现象学的地盘,然而在不经意中为法国结构主义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资源;他与列维—斯特劳斯在哲学倾向上既有巨大的分歧,却又相互影响、彼此借鉴;他甚至被列入到了早期结构主义者之列。
梅洛—庞蒂著述甚丰,在生前以专著或文集形式发表的主要作品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哲学赞词》(1953),《辩证法的历险》(1955),《符号》(1960)。在死后经整理发表的未刊稿主要有:《可见者与不可见者》(1964),《世界的散文》(1969)。此外,一些课程摘要、课程笔记、演讲稿、文集汇编也经人整理,陆续得以出版,主要有:《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法兰西学院课程摘要:1952—1960》、《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索邦1949—1952课程》、《1948年漫谈》、《生存与辩证法》、《旅程》、《旅程Ⅱ》、《1959—1961年课程笔记》、《个体与公共历史中的创设;被动性问题:法兰西课程笔记,1954—1955》、《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那里的心身统一》、《论自然:法兰西学院笔记与讲稿》等。读者面对的这本小册子《眼与心》比较特殊,它原为梅洛—庞蒂生前发表过的一篇长文,最终以单行本形式闻名于世。
通常认为,梅洛—庞蒂哲学主要表现为一种身体现象学,但这种哲学也经历着不断的修正和变化。从身体经验出发,梅洛—庞蒂哲学始终关注的是知觉和被知觉世界的关系,但这种关注在其早期和后期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关注生存,他放弃了纯粹意识而转向身体这一含混的领域,以身体现象学或生存现象学取代了意识现象学,这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即《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中期,即写作《世界的散文》这段时期,他开始着手探讨文化世界,其“语言现象学”理论既是早期思想的延续,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断裂。这一时期的工作表明,单从身体知觉出发是不够的,因此要求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知觉经验或身体经验的升华形式。但这并没有因此偏离对于知觉和身体的关注,相反,它要求人们关注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知觉基础。至于后期,尤其是《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中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存在论探讨,身体经验成为“世界之肉”这一更为原始的基质的典型形式,并因此具有了存在论地位。
尽管梅洛—庞蒂哲学经历了不断的修正,但从生存现象学过渡到存在现象学并不意味着断裂。统观梅洛—庞蒂的思想进程,他更多地与海德格尔而不是与胡塞尔相似,尽管他谈到后者的时候要多得多。他显然并不认同于胡塞尔的认识论姿态,而是和海德格尔一样关注生存和存在问题。早期从身体性、肉身化主体出发,类似于海德格尔从“此在”的优先性出发,作为目标的存在藏而不露;中期从语言、社会文化现象出发,存在也还囿于隐蔽之处;后期从自然出发,存在就直接出场了。但是,不管是“我的身体”、“他的身体”还是“作为表达的身体”,也不管是身体之“肉”、语言之“肉”还是世界之“肉”,梅洛—庞蒂让我们始终领会到的是“感性的”光芒。梅洛—庞蒂实际上一以贯之地谱写着“感性学”,并因此与笛卡尔主义的“理智论”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其作品一反笛卡尔主义对清楚、分明的强烈要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含混的色彩”,一种“诗意的神秘”。被祛魅的身体和世界在他那里返魅了!
梅洛—庞蒂在法兰西哲学学会曾经做过一次题为《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的演讲,在提问及评论阶段,布雷耶先生表示,梅洛—庞蒂的观点“更适于用小说、绘画来表达,而不是哲学”,其哲学“导致小说”。对于这一点,梅洛—庞蒂并没有直接回答,不过,他应该会完全赞同的。他的遗稿整理者勒福尔在为《眼与心》所写前言中说道,“绘画思考为其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完全接近于文学甚至诗歌话语的话语资源。”事实上,自梅洛—庞蒂进入哲学殿堂始,直至他的最后岁月,文学艺术在其哲学思考中都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最初,他认为现象学家与普鲁斯特、塞尚等文学艺术家从事着相同的事业,在后期,他表示当代哲学中包含着诗意的非哲学倾向。确实,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诗意指向,尤为重要的则是早期长文《塞尚的疑惑》和后期长文《眼与心》。
前者于1945年发表在《泉》杂志上,后来收录到《意义与无意义》(1948)中,代表了《知觉现象学》时期他对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后者创作于1960年7—8月份,于1961年1月发表在《法兰西艺术》杂志上,是梅洛—庞蒂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作品,同年收入《现代》杂志的《梅洛—庞蒂》纪念专集中,并于1964年出了单行本,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时期关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眼与心》严格地翻译应该是《眼睛与精神》,但前者更能体现“信”、“达”、“雅”的要求,尤其能够贴切地表达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韵味。简单地表述,“眼”即“可见的”身体,“心”则是“不可见的”精神。《眼与心》的艺术沉思平行于未完成的《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形而上学构想,是它的一个先期出炉的微缩本;与此同时,通过这本小册子,梅洛—庞蒂对已经探讨过的许多问题重新给出了精炼的表达。
后记
梅洛—庞蒂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我本人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他的《哲学赞词》(2000)、《行为的结构》(2005)、《世界的散文》(2005)。这些翻译加深了我对梅洛—庞蒂思想的理解,也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育部课题《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按理,我应该与梅洛—庞蒂暂时分开一些时间,先做做其他课题,待日后再回过头来。写作和翻译是相互促进的,正因为如此,当关群德先生让我翻译梅洛—庞蒂的《论自然》或《眼与心》时,我又动心了,于是再度投身于梅洛—庞蒂作品的翻译。考虑到手头还有一个国家课题要完成,因此选择了篇幅比较小的《眼与心》,而放弃了大部头《论自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捡了一个便宜。其实,要翻译好这一隽永短篇非常不易。一方面,译者必须对笛卡尔主义哲学传统、现象学哲学传统有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艺术史、艺术理论有所了解,对相关艺术作品有所感悟。就前者而言,我还有点信心,对于后者则有些力不从心。但无论如何,借助于这几年对于梅洛—庞蒂的钻研和体会,我还是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译稿。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像梅洛—庞蒂这样的思想家,其表述不可能像分析哲学家那样清楚明白,翻译起来也因此相当困难,译者力求做好译事,也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法保证“回到梅洛—庞蒂本身”,因此恳请各位方家提出建设性的和批评性的意见,以便将来通过修订使译本渐趋完善。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济大学的张尧均博士,他仔细地校对了译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批评性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眼与心》其实已经有一个中文译本,收入在刘韵涵老师翻译的《眼与心: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中,译本中还编选了梅洛—庞蒂的另外四篇美学作品,即《作为表达和说话的身体》、《塞尚的疑惑》、《间接的言语和沉默的声音》、《表现与儿童画》。译者将五个文本合为一集,旨在介绍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这一译本对于国内学术界了解梅洛—庞蒂思想,尤其是其美学思想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人前几年的梅洛—庞蒂研究和翻译过程中,我从该译本中也受益很多,在这次《眼与心》单行本的翻译中,我也参考了刘老师的译本,特致谢意。两个译本在风格上和某些重要表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对照两个版本,各取其长,读者或许可以加深对梅洛—庞蒂思想的理解。另外,新译本中的法文版前言也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基本思想。
感谢关群德先生及商务印书馆译作编辑室、著作编辑室各位老师的信赖与帮助,感谢郭红女士为编辑出版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杨大春
2005年9月9日
展开
精彩书摘
展开
目录
中译者序言
发文版前言
一
二
三
四
五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继续借书
去结算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
3
)
发表书评
取消
发表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省本级
嘉兴市
湖州市
金华市
丽水市
台州市
舟山市
衢州市
温州市
杭州市
宁波市
绍兴市
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登录
没有读者证?
在线办证
新手上路
快速入门
购物指南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支付方式
配送方式
快递送货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特色服务
在线办证
梅洛—庞蒂著述甚丰,在生前以专著或文集形式发表的主要作品有:《行为的结构》(1942),《知觉现象学》(1945),《人道主义与恐怖》(1947),《意义与无意义》(1948),《哲学赞词》(1953),《辩证法的历险》(1955),《符号》(1960)。在死后经整理发表的未刊稿主要有:《可见者与不可见者》(1964),《世界的散文》(1969)。此外,一些课程摘要、课程笔记、演讲稿、文集汇编也经人整理,陆续得以出版,主要有:《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法兰西学院课程摘要:1952—1960》、《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索邦1949—1952课程》、《1948年漫谈》、《生存与辩证法》、《旅程》、《旅程Ⅱ》、《1959—1961年课程笔记》、《个体与公共历史中的创设;被动性问题:法兰西课程笔记,1954—1955》、《马勒伯朗士、比朗和柏格森那里的心身统一》、《论自然:法兰西学院笔记与讲稿》等。读者面对的这本小册子《眼与心》比较特殊,它原为梅洛—庞蒂生前发表过的一篇长文,最终以单行本形式闻名于世。
通常认为,梅洛—庞蒂哲学主要表现为一种身体现象学,但这种哲学也经历着不断的修正和变化。从身体经验出发,梅洛—庞蒂哲学始终关注的是知觉和被知觉世界的关系,但这种关注在其早期和后期思想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于关注生存,他放弃了纯粹意识而转向身体这一含混的领域,以身体现象学或生存现象学取代了意识现象学,这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即《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在中期,即写作《世界的散文》这段时期,他开始着手探讨文化世界,其“语言现象学”理论既是早期思想的延续,又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断裂。这一时期的工作表明,单从身体知觉出发是不够的,因此要求我们把注意力转向知觉经验或身体经验的升华形式。但这并没有因此偏离对于知觉和身体的关注,相反,它要求人们关注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知觉基础。至于后期,尤其是《可见者与不可见者》中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存在论探讨,身体经验成为“世界之肉”这一更为原始的基质的典型形式,并因此具有了存在论地位。
尽管梅洛—庞蒂哲学经历了不断的修正,但从生存现象学过渡到存在现象学并不意味着断裂。统观梅洛—庞蒂的思想进程,他更多地与海德格尔而不是与胡塞尔相似,尽管他谈到后者的时候要多得多。他显然并不认同于胡塞尔的认识论姿态,而是和海德格尔一样关注生存和存在问题。早期从身体性、肉身化主体出发,类似于海德格尔从“此在”的优先性出发,作为目标的存在藏而不露;中期从语言、社会文化现象出发,存在也还囿于隐蔽之处;后期从自然出发,存在就直接出场了。但是,不管是“我的身体”、“他的身体”还是“作为表达的身体”,也不管是身体之“肉”、语言之“肉”还是世界之“肉”,梅洛—庞蒂让我们始终领会到的是“感性的”光芒。梅洛—庞蒂实际上一以贯之地谱写着“感性学”,并因此与笛卡尔主义的“理智论”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其作品一反笛卡尔主义对清楚、分明的强烈要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含混的色彩”,一种“诗意的神秘”。被祛魅的身体和世界在他那里返魅了!
梅洛—庞蒂在法兰西哲学学会曾经做过一次题为《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的演讲,在提问及评论阶段,布雷耶先生表示,梅洛—庞蒂的观点“更适于用小说、绘画来表达,而不是哲学”,其哲学“导致小说”。对于这一点,梅洛—庞蒂并没有直接回答,不过,他应该会完全赞同的。他的遗稿整理者勒福尔在为《眼与心》所写前言中说道,“绘画思考为其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完全接近于文学甚至诗歌话语的话语资源。”事实上,自梅洛—庞蒂进入哲学殿堂始,直至他的最后岁月,文学艺术在其哲学思考中都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最初,他认为现象学家与普鲁斯特、塞尚等文学艺术家从事着相同的事业,在后期,他表示当代哲学中包含着诗意的非哲学倾向。确实,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诗意指向,尤为重要的则是早期长文《塞尚的疑惑》和后期长文《眼与心》。
前者于1945年发表在《泉》杂志上,后来收录到《意义与无意义》(1948)中,代表了《知觉现象学》时期他对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后者创作于1960年7—8月份,于1961年1月发表在《法兰西艺术》杂志上,是梅洛—庞蒂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作品,同年收入《现代》杂志的《梅洛—庞蒂》纪念专集中,并于1964年出了单行本,它典型地代表了他在《可见者与不可见者》时期关于哲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眼与心》严格地翻译应该是《眼睛与精神》,但前者更能体现“信”、“达”、“雅”的要求,尤其能够贴切地表达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韵味。简单地表述,“眼”即“可见的”身体,“心”则是“不可见的”精神。《眼与心》的艺术沉思平行于未完成的《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形而上学构想,是它的一个先期出炉的微缩本;与此同时,通过这本小册子,梅洛—庞蒂对已经探讨过的许多问题重新给出了精炼的表达。
后记
梅洛—庞蒂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已经有了中译本,我本人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他的《哲学赞词》(2000)、《行为的结构》(2005)、《世界的散文》(2005)。这些翻译加深了我对梅洛—庞蒂思想的理解,也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育部课题《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按理,我应该与梅洛—庞蒂暂时分开一些时间,先做做其他课题,待日后再回过头来。写作和翻译是相互促进的,正因为如此,当关群德先生让我翻译梅洛—庞蒂的《论自然》或《眼与心》时,我又动心了,于是再度投身于梅洛—庞蒂作品的翻译。考虑到手头还有一个国家课题要完成,因此选择了篇幅比较小的《眼与心》,而放弃了大部头《论自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捡了一个便宜。其实,要翻译好这一隽永短篇非常不易。一方面,译者必须对笛卡尔主义哲学传统、现象学哲学传统有深入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对艺术史、艺术理论有所了解,对相关艺术作品有所感悟。就前者而言,我还有点信心,对于后者则有些力不从心。但无论如何,借助于这几年对于梅洛—庞蒂的钻研和体会,我还是较为顺利地完成了译稿。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像梅洛—庞蒂这样的思想家,其表述不可能像分析哲学家那样清楚明白,翻译起来也因此相当困难,译者力求做好译事,也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法保证“回到梅洛—庞蒂本身”,因此恳请各位方家提出建设性的和批评性的意见,以便将来通过修订使译本渐趋完善。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同济大学的张尧均博士,他仔细地校对了译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和批评性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眼与心》其实已经有一个中文译本,收入在刘韵涵老师翻译的《眼与心: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中,译本中还编选了梅洛—庞蒂的另外四篇美学作品,即《作为表达和说话的身体》、《塞尚的疑惑》、《间接的言语和沉默的声音》、《表现与儿童画》。译者将五个文本合为一集,旨在介绍梅洛—庞蒂的美学思想。这一译本对于国内学术界了解梅洛—庞蒂思想,尤其是其美学思想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人前几年的梅洛—庞蒂研究和翻译过程中,我从该译本中也受益很多,在这次《眼与心》单行本的翻译中,我也参考了刘老师的译本,特致谢意。两个译本在风格上和某些重要表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通过对照两个版本,各取其长,读者或许可以加深对梅洛—庞蒂思想的理解。另外,新译本中的法文版前言也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基本思想。
感谢关群德先生及商务印书馆译作编辑室、著作编辑室各位老师的信赖与帮助,感谢郭红女士为编辑出版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杨大春
200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