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80301
  • 作      者:
    胡卫红编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儒家生活哲学,是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是我们现在走着的道路,是我们将来要走的道路。知道脚下这条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自信。
要做就做大丈夫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走对路才有出路
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
做人的“相对论”
以敬业为修养,以忠诚为才能
事无大小,全力以赴
知而不行等于零
从正道求福
多下工夫,少用智谋
人生信念  生活哲学  处世艺术  君子风度
学养功夫  修身之道德性之美
二千余年来,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到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健康基因还是有缺陷的基因,不管我们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必须接受它。
展开
精彩书摘
  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谈论的是当领导的准则。“欲为臣,尽 臣道”,谈论的是当部下的准则。在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完全是一国 之主的意思,君臣关系也不完全是臣民跟一国之主的关系,地方首脑、部 门长官跟下属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甚至一族之长跟家族成员 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所以,当时的君臣关系类似于现代领导跟 下属的关系。领导有大有小,当领导的准则是一样的,都应该“尽君道”;下属有多有少,当下属的准则也是一样的,都应该“尽臣道”。另外,“君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因各人 的际遇和努力,这种关系是经常变动的。比如,孔子50岁时出任中都宰,这时候他是中都百姓的“君”,同时他又是鲁哀公及执政大臣季孙氏的“臣”。后来他还当过司空、大司寇等高官,还一度“权摄相事”,也就是 代理宰相。他辞职后,周游列国,很不走运,始终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年,中牟宰佛肸据中牟叛乱,想请孔子去辅佐他。孔子想动身前往。照说孔 子以前当的官比佛肸大得多,他却愿意给佛肸当臣,可见他对君臣关系的 变置是很开明的。由于子路的坚决反对,他没有去成。但也说明他心里并 没有“能上不能下”的想法。中国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后,人们逐渐将君臣关系理解为一国之主 跟全国人民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是不可变动的。变动即意味着改朝 换代。如果用这种僵化的君臣关系理解孟子的话,就偏得太远了。孟子的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仅仅是谈论每个人此时、暂时的 行为规范,而不是永久的行为规范。打个比方,一个人心怀大志,不甘久 屈人下,他将来通过努力,也确实可能成为大人物。但他此时是小人物,就应该按小人物的行为规范做事。等他成了大人物,再按大人物的方式行 事不迟。他还是一个小人物时就摆大人物的派头,不仅是可笑的,也是“越礼”的,可能给自己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样的道理,一个领导者,他很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但他此时是领导,就应该“尽君道”。比如现在有些学者,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他却对 领导工作毫无兴趣,一心想重回原来的岗位搞学术研究。但他此时既然身 为领导,就要履行领导职责,想搞学术研究,等离开领导岗位再说。总之,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是提醒每个人 牢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与身份不相称的事。那么,如何“尽君道”呢?晋平公曾经向智者师旷讨教过这个问题,师旷的回答是:“做好一个领导人物的规律是:悠闲恬淡不逞能。最重要 的是仁爱,最紧要的是用人。要广开言路,疏通沟通渠道,了解各方面的 情况;不被流行风气困扰,不受身边之人蒙蔽。要保持清醒头脑,从现存 事物中看到它的未来趋势;要保持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独到 见解。要实事求是地考评部下的业绩,以公平的赏罚来统御部下。这都是 一个领导人物应该做好的事。”齐宣王也曾向智者尹文讨教过同一个问题,尹文的回答是:“领导人 物要遵循的法则是:政令简明不逞能,宽和大度能容人。上面的事情少,下面就易于执行;上面的法令简明,下面就易于遵行。这样,部下就不会 因为触犯一些多余的政策、条令而受到惩罚。大道能容万物,大德能容众 人,圣人政令简明,天下却治理得很好。《尚书》说:‘宽容即是圣明。’《诗经》说:‘周王有宽和的度量,所以国运能延绵久远。’”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领导规范,但师旷和尹文两人确实道出了当好领 导的一般法则,值得有志于当好领导的人用心领会。如何“尽臣道”呢?汉朝刘向所编《说苑》一书总结了当好下属的一 般规则: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后及时汇报,凡事不要专权独断,不要靠曲 意逢迎来获得宠信,不要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一定要对国家有贡献,一定 要对领导有帮助。此外,《说苑》还总结了当下属的“六正六邪”。它说,按“六正”去做,就会享有盛誉;按“六邪”去做,就会得到恶名。“六正”是:第一,事情还处于萌芽状态,就能看清成败的先兆、得 失的要点,在祸事还没有发生就采取防范措施,使君王超然地站在显要尊 荣的地位,天下都称赞他的贤能。像这样的人,叫做“圣臣”。第二,虚心诚意,向往善政,用礼义勉励君王,劝谕君王实施长治久 安之策,助成君王的优点,补救君王的缺点。事业成功了,事情办好了,把成绩归于君王,不敢独享功劳。像这样的人,叫做“贤臣”。第三,吃苦耐劳,早起晚睡,不懈怠地推举贤才,经常用历史经验来 劝勉君王,希望对君王有所补益,使国家安定繁荣。像这样的人,叫做“忠臣”。第四,聪明练达,对事物洞察入微,能够预见事情成败,并有预防补 救手段,因势利导,堵塞漏洞,断绝祸根,把祸转变为福,使君王转危为 安。像这样的人,叫做“智臣”。第五,谦逊有礼,遵纪守法,尽职尽责,胜任其事。辞让俸禄,推让 赏赐,不接受贿赂,衣服齐整,饮食节俭。像这样的人,叫做“贞臣”。第六,国家政治混乱,君王办事不循正道,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当 面批评君王的过失,即使有杀头的风险也在所不辞。不惜一死,使国家得 到安定,且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人,叫做“直臣”。“六邪”是:第一,贪图官位俸禄,谋求一己私利,无心办理公事,有智慧不表现,有才能不运用,不肯尽自己的职责,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左右观望。像这样的人叫做“具臣”。第二,无论君王说什么,他都说“好”;无论君王做什么,他都说“行”。暗地里打听君王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以博取君王的欢心。一味 迎合君王的心意,只顾君王眼前高兴,不管君王后来的祸患。像这样的人 叫做“谀臣”。第三,内心奸诈,外表恭谨,巧言令色,妒贤嫉能。他想推荐谁,就 只谈优点不谈缺点;他想打击谁,就只谈过失不谈功劳,使君王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号令不行。像这样的人叫做“奸臣”。第四,智慧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口才足以推销自己的谬论,捏造事 实,添油加醋,都能说得顺理成章。对内离间骨肉亲情,对外扰乱同僚关 系。像这样的人叫做“谗臣”。第五,专权擅势,把持政事,以抬身价。拉帮结党,既中饱私囊,又 增加威势,敢于假托君王的命令,来达到显扬自己的目的。像这样的人,叫做“贼臣”。第六,用邪道谄媚君王,使君王陷于不义,勾结党羽来蒙蔽君王,当 面说的全是良言正理,背后的说法却大不一样,不分黑白,不问是非,顺 我者昌,使奸人纷纷来攀附他,一起为非作歹,使君王恶名昭著。像这样 的人叫做“亡臣”。每个时代都有当下属的不同规范,但上述“六正六反”,确实道出了 当好下属的一般法则,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优秀员工并以此达成人生目 标者好好研究。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当元帅的前提是什么 呢?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同时还要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所 以,不想当好士兵的人永远当不了元帅。当你还是一个“士兵”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幻想成为元帅的威风,而 是思考如何“尽臣道”,成为一个出色的“士兵”。P50-P53 
展开
目录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
堂堂地做个人
要做就做大丈夫
释放心奴,获真自由
六经皆我注脚
学者不宜志小气轻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以“免苦求乐”为己任
走对路才有出路
目标远大,量力而行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哲学
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
三项看家本领
说得动听不如做得好看
做人的根本
先取信,再发话
牢记自己的身份
事无礼则不成
回避无谓的争斗
做人的“相对论”
做鉴赏家,勿做批评家
好事坏事都不可过头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三:处世艺术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四:君子风度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五:学养功夫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六:修身之道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七:德性之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