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兼证
(1)肝肾阴虚
主要病证:眩晕目花,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苔少质红,脉细弦数。多见于眩晕、高血压及肝肾疾病。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药如地黄、山萸肉、枸杞子、桑椹子、龟甲、玄参、知母、黄柏等。
(2)心肝火旺
主要病证:头痛,面赤,目红,胁痛,急躁善怒,惊悸少寐,甚则精神失常,狂躁不安,言无伦次,苔黄舌尖红,脉弦数。多见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治法:清心平肝。
方药举例:黄连、黄芩、山栀、龙胆草、珍珠母等。
四、胆
胆附于肝,每多同病。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如肝胆湿热内蕴,疏泄失常,可发生黄疸、胁痛等症。
主要病证:胁痛较重,胸脘烦闷,呕吐酸苦黄水,口干苦,寒热往来,皮肤巩膜发黄,黄色鲜明,尿黄赤,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数。多见于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等肝胆系统急性感染。治法:清泄湿热。
方药举例:蒿芩清胆汤加减。药如茵陈、青蒿、黄芩、龙胆草、金钱草、法半夏、广郁金、碧玉散等。
五、脾
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行津液,统摄血液,与西医学所指的消化系统功能相似,并有调节体液和管理血行的作用。所以这些方面的病证多与脾有关。
(一)生理和病理
1.主运化饮食入胃后,由脾消化吸收,化精微为气、血、津液,然后运送供养全身;同时把代谢产生的水湿运行排泄到体外。如运化功能失常,可以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如因水湿潴留,可产生黄疸、水肿、臌胀和中焦停饮的现象。
2.脾统血脾气能管理血液,使其循经脉而运行。如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循经,可以引起各种出血证,如吐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
脾的病证有虚、实两个方面,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往往本虚标实,互为因果,错综并见。
(二)辨证论治
1.虚证
(1)脾阳虚弱
主要病证:面色苍白,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口不好,食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舌苔淡白,脉沉细。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胃炎、肠结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治法:健脾温中。
方药举例:理中汤加减。药如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茯苓等。
(2)中气不足
主要病证:面色萎黄,言语气短,疲倦无力,脘腹腰胯坠胀,久泄脱肛,肌肤紫癜,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而多,小便淋漓难尽,或混浊如米泔水,肌肉消瘦,舌质淡,脉濡弱。多见于内脏下垂、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某些出血性疾病、妇女带下病等。
治法:补中益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