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学术发展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107194
  • 作      者:
    严世芸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医学术发展史》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医学——从学术理论的形成到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经典著作研究之肇始以及各家医方书、养生书竞出、隋、唐、五代医学——多种医学巨著及各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两宋医学——学术传统的全面继承、理论研究趋于深化和本草、医方的重要发展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然而在一般概念上,“神”是指精神而言,故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灵枢·本藏篇》)、“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本神》)。
  同时,“神”还意味着生命体的功能主宰。《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的“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即指此而言。此外,《灵枢》又将正气称为“神”,所谓“神者正气也”(《九针十二原》)。
  古人还认为,神,魂、魄、意、志等概念,都可以“神”字总之,它们分居于五脏,所以《素问·宣明五气》专论“五藏所藏”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而这五脏又统称为“神藏”(《三部九候论》)。从“心藏神”可知,“神”与心的关系最为重要。《韩非子,内储说》称“君为神明”;《淮南子》说“或问神,曰:心”,“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精神训》)。因而,医家也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以及“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六节藏象论》)的说法。这些论述,反映当时对脑的功能尚缺乏完整的认识。
  神与精、气的关系是难以分割的,所以常有“精神”、“神气”之称。古代医家认识到“神”由精气所生,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说:“黄帝曰: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谈到“神”的产生,以为“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分别从先、后天角度讨论了“神”的生成。除此以外,《内经》还有不少篇章论述了这一问题。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的“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生气通天论》的“阳气者,精则养神”,《灵枢·肠胃篇》的“血脉和则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以及《本神》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无不反映了“神”由精气所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上述内容,说明中医学关于气、精、神的学说,不但深受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也是这一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与深化。
  后世的医家、养生家对气、精、神学说十分重视,他们的认识也有一定提高。晋代道成以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道家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维护精、气、神,以达到“养气、积精、全神”,延长寿命的目的。医学家如金元时期的李东垣,他认为养生当以养气为本,持有“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省言箴》)的观点。又如张介宾,则认为“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类经·摄生类》),其对先、后天精气互生之理,以及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先秦、两汉医学——从学术理论的形成到中医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第一节 中医学术理论的产生
一、哲学与医理的结合
(一)阴阳学说对医学的渗透
(二)五行学说与医学相结合
(三)气、精、神生命观的确立
(四)形神论与中医基本理论
二、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对医学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和物候学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二)冶金技术与“九针”之制
第二节 养生学的形成
一、养生术的起源与导引吐纳、养神服食
二、出土古医书中的养生内容
三、春秋战国诸子的养生论说
(一)老子及其弟子之说
(二)庄子及子华子之说
(三)孔子、荀子、韩非子及管子之说
四、《吕氏春秋》集先秦养生学大成
(一)法天顺时
(二)知本去害
(三)顺性贵生
(四)胜理归朴
五、《淮南子》和《素问》的养生思想
(一)《淮南子》的养生思想
(二)《黄帝内经素问>论养生
六、“食禁”及“房中”养生
(一)《神农黄帝食禁》及其他
(二)“房中”养生论
第三节 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一、《内经》、《难经》医学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确立的标志
二、藏象学说的建立
(一)解剖与度量
(二)“司外揣内”的藏象学说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
四、病因研究
五、病证和病机理论
(一)病证记载概况
(二)病机理论研究
六、诊断学成就
(一)色诊
(二)脉诊
七、治法、治则的制定
(一)治未病
(二)治有标本
(三)适事为故
(四)正治反治
(五)治求其属
(六)食养尽之
(七)各种病证的具体治则
第四节 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一、伤寒外感辨证论治
(一)六经辨证论治
(二)辨证评脉
二、杂病辨证论治
第五节 本草学的重要总结
一、本草学的形成
二、《神农本草经》成书
第六节 古代医学气象学——运气学说的产生
一、两汉时期律历与运气学说的关系
二、两汉时期有关运气学说的概况
三、运气的推算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五运(中运、主运、客运)
(二)六气(主气、客气、客主加临)
四、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第七节 扁鹊、仓公及仲景、华佗的医学遗佚
一、扁鹊的医学遗佚
二、淳于意《诊籍》——医案集的典范
三、张仲景的遗方佚论
四、华佗的佚方遗论
第八节 现存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经典著作研究之肇始以及各家医方书、养生书竞出
第三章 隋、唐、五代医学——多种医学巨著及各科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 两宋医学——学术传统的全面继承、理论研究趋于深化和本草、医方的重要发展
第五章 金元医学——新学肇兴和医家的学术争鸣
第六章 明代医学——医家学术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第七章 清代——中医学术的全面发展及中西医学汇通
附 历代中医学术纪事年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