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理
半半斋导游录
黑龙江中医学院 高仲山
1. 时病之界说
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也。春之温,夏之暑,秋之燥,冬之寒。以遂天地之生长收藏,人冒其气,统称时病。故《内经》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又曰:“谨守病机,毋失气宜,而其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雷少逸氏之演为八:曰伤寒,曰温病,曰伤风,曰飧泄,曰伤暑,曰痎疟,曰伤湿,曰咳嗽,著《时病论》八卷,尤能予研究时病者以权舆。其在《金匮》,则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之文。譬之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盖非其时而有其气,中之者亦为时病也。故时病之生,不必传染,往往于一时期内,见多数类似之症。西医称之为流行性感冒,如*近之春温痉病,形寒身热,头项强痛,咳嗽口渴,甚则神昏谵语,牙关紧闭。率由冬令酷冷,春雪过量,外寒内燥,郁而化热,循经入脑,其一例也。
2. 杂病之界说
杂病者,对时病而称。时病不外六淫之感受,六经之传变,有统系可寻,一定之治。杂病则各自为症,连带者少。故昔贤张景岳撰杂病谟,徐大椿撰杂病源,皆于伤寒之外,别树一帜。而《金匮要略》一书,尤为后世治杂病之准则,分章立论,俱以病症为主,不能以经络脏腑统率也。咳嗽之归于肺,泄泻之归于脾,癫狂之归于心,淋浊之归于肾。然亦就其大体而言,盖五脏皆能致咳嗽,肾虚肠寒皆能致泄泻,肝胃膀胱皆能致癫狂淋浊,决不能以一脏限之,特挈领提纲,颇便寻索,亦入门之阶也。
3. 时病之传变
内科中惟时病*多变化。《伤寒论》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又曰:“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所称传者,即变化也。如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又曰:“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所称坏病者,亦变化也。惟前者属于病进之自然变化,后者属于药误之被促变化,有以异耳,故治时病时,务宜审症用药,万不可拘执成见,墨守不化。不信,试观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治纯粹之伤寒法有几?治纯粹之伤寒方有几?盖大半为应付变化而设者也。
4. 杂病之传变
杂病与时病不并立,固矣。然其治疗方剂,颇多一贯之处,即以仲景书论,可见其梗概。如太阳篇之小青龙汤,痰饮篇亦用之;阳明篇之大承气汤,下利篇亦用之;少阳篇之小柴胡汤,呕吐篇亦用之;其他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白虎加人参汤、瓜蒂散、甘草泻心汤、小建中汤、麻子仁丸、小承气汤、五苓散、十枣汤、茵陈蒿汤等,均两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盖有是病,用是药,不得截然分为两途又如此。故时病与杂病,在表面上大相径庭,在实际上证多汇通,时病中未尝无虚证,即不应从时病治。杂病中未尝无外感兼症,即有时宜参时病治。而杂病中更未尝无变化,如《素问 阴阳离合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又“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则杂病之治,正亦如时病之宜如珠走盘。今人有能治时病而不能治杂病,有能治杂病而不能治时病,告未识个中真理者也。
5. 求因说
治内科须先寻得提纲,提纲者六淫七情是也。盖汉医治病,注重病因,能明二者之变化,既能测百病之状态,亦能出百病之治法,如断定所病发热或腹痛为伤于寒,则用药不离乎温,发热者温散之,腹痛者温运之,更从而推之。苟断定其月经停闭为冲任受寒,痰饮咳嗽为脾肺受寒,则治亦不外温下温化。是知病之变化綦繁,而病之发动实简,治疗之方法綦繁。而方药之根据实简,此避繁就简之妙。世人能行之而不知,能知之而不宜,遂使习医之士,终日孜孜,不能融会,用力多而得益少。读书愈高而心*愈乱,殊属可慨。至有訾议汉医无病理书籍者,或更附和而谓汉医只能治病,不能论病者,安知求其因,即所以明其理,不溯其源,何以穷其流,不齐其本,何以修其末?盖亦不思之甚也。
6. 辨证说
有因必有果,症者因之果也。故藏诸内者,必形于外。如伤风病必见形寒发热、头痛咳嗽等症。伤食病必见恶食吞酸、中脘胀闷等症。临床者可因其病而测其症,亦可因其症而断其病,是辨证之法,亦至重也。然在实际上或有适得其反,且原因不同,而所现之象或竞相仿。则辨证一道,实觉可恃而不可恃,故必即症以合其因。其病方无遁情,善哉!朱丹溪著《脉因证治》,秦景明著《症因脉治》,俱以见症原因并提,洵为治病之不二法门也。
(姜德友,高雪.2010.龙江医派创始人高仲山学术经验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661-662.)
论“谨守病机”
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骥
“病机”是使人所以能够致病的本原,也就是致病的能源或动力。《说文》中曾指出“主发谓之机”,即指事物所以能够运动或发展的原动力,其中有“动于近而成于远”之义。《韵会》又说:“机,要也。”意指事物的要害或关键。
无论何种疾病,皆存在其各自特有的病机。治疗疾病时,就必须通过望、闻、问、切之四诊归纳其全部证候,运用八纲辨证方法,以求得其病情、病位和病的阴阳属性,尤其是应该掌握其病机所在,这样就能抓住施治的要领,使邪无所遁形,亦即达到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目的。
《神农本草经》中指出:“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素问》中曾有“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等论述,强调了预审病机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同时也是临证医家较难做到的事。《伤寒论》397 条,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是为失治误治所设,然其所以失治误治者,皆由不明病机。故执医者,若不详审病机,而误投方药则贻害非轻。如余于临证中曾遇陈世铎者,年逾四十,罹阴暑,求某医,服汤剂不解,遂由友人赠以安宫牛黄丸数丸,谓为“时疾良药”,陈全家因不明药性,欣然服之,当入夜突转肢端清冷,吐利并作,神困欲寐。邀余诊治,症见面唇青暗,精明无光,蜷卧声微,脘腹下陷,柔软而无痛,舌紫黑滑而无苔,脉沉微欲绝。索视前医用方,盖辛凉疏表之法,虽不中病,亦不致症于骤变。再询原委,知其误服丸剂所致。余认为,陈素体阳虚,更遭外寒,治应辛温和表佐以扶正,然由误服犀、黄、栀、连大寒之品,更伤真阳,几至不救。余乃拟以通脉四逆加参术汤,倍其量,服三剂,使其元气大复,精明有神,注意饮食,将息月余而愈。
余于多年临证中深刻体会,掌握病机实为治病之关键。虽然病之证候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即病机的变化,如正邪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脏腑气机之升降失调等,不仅可以准确地确定出疾病的性质,还可以推测疾病的预后与发展,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大法。因此能否准确地掌握病机,是立法的前提,亦是救治与误治之关键。正如《灵枢 九针》所谓:“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正说明这种道理。
(李国清,徐阳孙.1987.龙江医话医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94-295.)
谈“医者,意也”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张琪
前人有“医者,意也”之说。此“意”字寓意深刻,即言:为医者必须思路广阔,善于思维,精于分析病情,如老吏之剖析案情,探微索隐,直中肯綮,对病情复杂之疑难疾病尤应如此。但思路来自于学识,有几分学识,就有几分思路,一个缺乏实践经验、学识浅薄的人,自然思路狭窄,临证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病情,常会茫然无所措。因此要想达到“医者,意也”之目的,就必须勤奋学习,广览博收。试观古今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是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地勤奋学习和勇于实践及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因而才会有广阔的思路,也才能有创造和发明。
祖国医学内容极为丰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不可能一蹴即能达到高深的程度,但也不是望而不及,只要有决心勤奋学习,持之以恒,不断于临床积累经验,学业必能与日俱增,久之自能思路宽广,可以成为既有高深造诣,又有丰富经验之良医,以肩负起“医者,意也”之天职。
(李国清,徐阳孙.1987.龙江医话医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95-296.)
寒凝血瘀小议
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 张琪
《内经》认为,寒邪可以导致血瘀,“血遇寒则凝”、“不通则痛”,临床见一部分气滞作痛的证候,多由寒邪所致。如《素问 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卒然而痛”。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依赖气血的环流,以濡养灌溉,一旦寒邪所犯,或阳虚阴寒内阻,则瘀滞不通,从而发生种种血瘀之症,此类血瘀应分外寒、内寒,外寒宜散寒活血,内寒宜温阳活血。如常见的妇科痛经,部分属于血寒凝滞,色暗量少,经来不畅,少腹攻痛,脉沉紧,舌苔白,宜温经化寒行滞,如炮姜、肉桂、茴香、艾叶和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川芎等,必须温中祛寒、活血化瘀两个法则同用,才能寒化瘀开,常用的方剂是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汤加味,温经汤方中温寒的药多,祛瘀的药只有牡丹皮,其余当归、川芎乃补血行气之品,吴茱萸、桂枝、生姜温中散寒,人参、阿胶益气补血,原文虽然提出“瘀血在少腹不去”,实际乃虚寒夹瘀血之症,用治瘀血须加活血之药方效。笔者治一妇女,十年未育,少腹寒凉,白带多,脉沉,月经愆期,曾用温经汤原方,十余剂无效,用手触其少腹有鹅卵大硬块,疼痛拒按,因思此乃寒虚夹癥之症,原方活血化瘀力弱,故而无效,改用温经汤原方加三棱、莪术、桃仁、丹参,连服三十剂,经行恢复正常,包块消失,后怀孕生一男孩。后以此方加味,治愈多人,此类寒凝血瘀单用活血祛瘀就不能奏效。桂枝茯苓丸为祛瘀化癥之良方,治癥为何用桂枝?因本品具有温通血脉之功,与桃仁、丹皮、芍药合用,可奏温寒化瘀之功效。生化汤中炮姜与桃仁、当归、川芎相配伍,此方治产后恶露不下,颇为有效。傅青主治产后血块,告诫“此症勿拘古方,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万破血药,俱禁用 惟生化汤系治血块圣药也”。此方妙在温中与补血活血合用,故能寒除瘀开,奏效甚捷。以上为内寒血瘀之例。
寒瘀血滞亦多见于外周血管疾病及关节疾病等,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雷诺病、神经根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成无己谓:“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血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此证为肝虚寒,血郁不能荣于脉中,四肢失于温养,所以手足厥寒,相当于外周血管性疾病,本方补血散寒,温通经脉具有一定疗效。曾治一例雷诺病,两手厥冷,色青紫,脉不至,用此方大剂桂枝、当归,加入丹参、红花,连服三十余剂,手转温、脉亦出。又治林某,两手厥冷,全身上下窜痛,不能入眠,脉细欲绝,亦折以此方加活血之剂而愈。风湿性关节炎包括在痹证范围之内,古人治疗此症,除用祛风寒湿之药外,亦用活血之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如乳香黑虎丹,治风湿入于经络,手足麻木,腰腿疼痛,诸风不能行。方中草乌、苍术、生姜与五灵脂、乳香、没药、穿山甲、自然铜相配伍,祛风湿药与活血通络药合用。王清任“痹证有瘀血说”论之颇详,立身痛逐瘀汤,一面祛风寒湿,一面活血祛瘀,用之颇效,此为外寒血瘀病例。此外,尚有阳气衰微,血瘀运行无力,循环受阻,形成阳虚血瘀,多表现于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心悸、浮肿、咳喘不得卧,头汗肢厥、舌质紫,脉微欲绝、静脉怒张等。宜用温阳活血法,常用附子汤加丹参、红花、桃仁、赤芍等。真武汤加人参、红花、丹参、桃仁等效果亦佳;如见汗出肢冷,喘脱危症,宜用急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