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赖新生针灸通元法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6374
  • 作      者:
    赖新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通元针法的专著。通元针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赖新生教授所创,是赖教授从事针灸临床 40多年的躬耕实践,经验积累,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一种总结与尝试。这一疗法问世以来,以其新颖的配穴理论、独*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传统针灸理法方穴术体系的新模式。《赖新生针灸通元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通元针法的组方原理与特点,阐述了通元针法的理法方穴辨证施治体系,也包含通元针法的刺灸补泻运用及医论;下篇以通元针法的临床研究为主,对通元针法的实用性、有效性作了科学探讨,并介绍了赖新生教授的治学经验。
展开
精彩书评
11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第一章经络基础和经穴应用
  第一节经络概况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石,它与脏腑学说有机构成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经络把人体各部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分布在经络上的腧穴,又是诊断、治疗的部位。所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灵枢 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 经别》曰“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些论述都阐明了经络与人的生、死、病、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指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指导针灸治疗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越高明的医生就越认知经络的重要性。“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界为十二,实出一脉。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明代李梴《医学入门》)。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是指经脉,络是指络脉。脉,血理分衺行体者,五脏六腑之气分流四肢也,血脉必周身而作。经,径也,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络,缚也,又绕也。经有途径之意,是直行主干,循行较深。纵观机体,《灵枢 经脉》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络有网络之意,是横走的分支,循行较浅,网布全身。《灵枢 脉度》有云,“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因为经脉是经络的主干,所以它在经络学说中昀为重要。与临床关系昀为密切的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一、经络与生理
  (1)沟通表里,联系肢体,网络全身:“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 海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功能,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昀基本、昀必需的结构。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 本脏》)。“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这些论述指出了人体赖以维持生命的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运送,使脏腑得到气血的濡养,才能保证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3)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卫气,是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充足则肌腠致密,邪不可侵,卫气虚则腠理疏,外邪乘虚而入,人即生病。“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此人之常平也”(《灵枢 本脏》)。其指出卫气是保卫肌表、抗拒外邪的物质,卫气通过经络的运送敷布于外,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起到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二、经络与病理
  (1)经络是病邪传变的途径:病邪的传变方式既可由表传里,也可由里达表。例如,外因致病时,病邪的传变途径是:外邪→皮毛→络脉→经脉→脏腑。《素问 皮部论》云:“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素问 缪刺论》又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素问 调经论》亦云:“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此论述概指出外感病的传入途径,同时又指出了三阳经的发病与经络循行分布有密切关系。
  (2)内脏疾病外应于经络:《素问 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灵枢 邪客》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素问 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这些论述说明,由于内脏与肢体和五官九窍有经络联系,当内脏有病时,头面、五官、躯干、四肢等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例如,心火上炎,可致舌部生疮;肝火升腾,可致目睛赤痛;肾气虚时,可出现耳聋、耳鸣;等等。所以内外因致病与经络均有密切关系。
  三、经络与诊断
  经络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脉诊,就是通过按压手太阴动脉,以诊断脏腑病变。《难经》中的“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说,就是因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动脉也。故可以按之,察周身之病”。又如望色,也是通过观察络脉颜色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素问 经络论》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灵枢 经脉》曰:“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临床上观察指纹、望舌质等,都可作为诊病时的参考。
  四、经络与治疗
  分布在经络上的穴位,是针灸治疗施术的部位。药物归经,是汤药治疗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不论是针灸治疗还是各科的方药治疗,都与经络有关。经络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更广,根据经络组织不同,选用不同方法治疗,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例如,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在”的原理,用循经取穴进行补泻治疗;根据经筋的病候以痹证为主,依据《灵枢 经脉》“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而取阿是穴进行治疗;按照《素问 皮部论》“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的皮部与经络脏腑关系,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用皮内针埋针治疗脏腑经脉的疾病;根据《灵枢 官针》“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 经脉》“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血”,在临床上,刺络放血用以治疗络脉郁滞,阻痹为患的疾病。所以《内经》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以不通也。 ”
  五、判断预后
  通过经脉中经气的盛衰所表现的症状可判断疾病的预后,如“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第二节十二经脉循行流注及腧穴
  《灵枢 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灵枢 九针十二原》曰:“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针灸之治疗疾病,以传统经络为基础,所选用穴位不过十四正经经穴,其效若神。观今人治病,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各种针种满目皆是,或只观经络一隅,或不识经络为何,本末倒置,致使沦为一般工匠,远非医者所为。夫针灸之大医者,必明阴阳五行,天地运行之大道,始觉于人之中亦是一小宇宙。元气生发,升降浮沉,必循行于经络之中,洒陈于五脏六腑,灌注四方!
  “夫医之治病,犹人之治水,水行于天地,犹血气行于人身也,沟渠亩浍,河泖川渎,皆其流注交际之处,或壅焉,或塞焉,或溢焉,皆足以害治而成病,苟不明其向道,而欲治之,其不至于泛滥妄行者,否也;医之治病,一迎一随,一补一泻,一汗一下,一宣一导,凡所以取其和平者,亦若是耳,而可置经络于不讲乎”(《十四经发挥》)。针灸的学习,必须先了解经脉循行流注,熟知腧穴特性才可举一反三。
  一、经络与经气的关系
  人体之气,有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相融合而成。其来源于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行于经络者,便为经络之气。
  经络为气血运行之通道,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经络循行之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先天之气、后天之气、营卫之气。经气的产生、运行与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昀为密切。而提及营卫之气者,当想到营卫之气的循行方式与经气之运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这里的脉与血脉密切相关。“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当提及营气时不可忘记其与血的关系密切,具有营养作用;提及卫气时当把握其保卫防御作用,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理解营卫也不可脱离时间的概念。“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饮食入于脾胃,通过脾胃中焦的运化,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卫气合神气魂魄而藏于五脏,外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入于脉中。而营卫二气分则为二,合则为一,两者相互依存,营卫相随也。
  二、经气的发生与运行
  (一)气的发生
  从气的来源而言,人体之气的发生与肾、脾胃、肺和心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对于生命个体而言,来源于父母结合形成胚胎的生殖之精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根本和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灵枢 刺节真邪》称之为“真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称之为“原气”“元气”或者“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肾气封藏肾精于下焦,不使其无故流失,而肾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肾气,精充则气足。
  来源于饮食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水谷之气,简称“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灵枢 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作为化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精微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来源于自然之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通气于肺。”清气是生成一身之气的重要来源,随呼吸运动源源进入体内,不可间断。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
展开
目录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经络基础和经穴应用 2
第一节 经络概况 2
第二节 十二经脉循行流注及腧穴 4
第三节 奇经八脉循行流注及腧穴 31
第四节 脏腑经络诊断优势 37
第五节 经络的治疗效应 47
第六节 经穴的治疗效应 48
第二章 通元针灸法的理法方穴辨证施治体系 53
第一节 通元原理 53
第二节 针灸治法 122
第三节 组方原理阐述 143
第四节 穴位组方方法 152
第三章 通元针法的常用穴位与组方 170
第一节 通元针法的常用穴位 170
第二节 常用疾病通元针法处方 230
第四章 通元针法的刺灸法及补泻 251
第一节 赖氏飞针要领与行针五大要素 251
第二节 论得气与二次得气 257
第三节 论督脉祛邪以通为用、任脉扶正以引为归 264
第四节 论通元法中“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应用 266
第五节 治神的实质与补泻的平衡 274
第五章 医论 282
第一节 审证求因与审因论治 282
第二节 针灸如何四诊合参 287
第三节 针药结合的特殊优势 291
第四节 循经取穴的科学性与规律性 295
第五节 《周易》与通元法 301
第六节 深浅营卫与按时刺灸 304
第七节 痛症的八大治法 311
第八节 经穴特异性与组穴奥秘 314
下篇
第六章 通元法的临床研究 324
第一节 通元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324
第二节 通元法治疗妇科、男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331
第三节 通元法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337
第四节 通元法治疗脑病的临床研究 339
第七章 通元法临床医案医话 348
第一节 临床医案 348
第二节 医话 426
第八章 引气归元组穴原理与计算机分析 435
第一节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概述 435
第二节 赖氏引气归元针法处方主穴用穴原理探析 438
参考文献 49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