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来在西安交通大学为应用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及材料物理等专业讲授“近代物理学”课程的讲稿修改和补充而成的。
传统上近代物理学(原称原子物理学)与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合称普通物理学,是应用物理等专业第四学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普通物理学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近代物理学的开始。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物质结构各层次基本单元的性质、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是近代物理学的主要内容。根据现行教学计划的安排,有关相对论方面的基本内容分别放在力学和电动力学中讲授。因此本书主要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图像分析物质微观结构各层次的实验现象,讲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分析和处理方法。简而言之,本书主要讲述微观物理学。
20世纪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源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从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来看,物理学对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如生物、信息、材料和能源等学科的辐射渗透力很大程度上仍将来自于近代物理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述学科成熟性的标志之一在于应用量子物理学的水平。因此近代物理学课程,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学等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且对他们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这种精神,本书并不是完全按照近代物理历史发展的轨迹来安排教学内容,而主要根据近代物理学本身的逻辑规律来编写,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给学生一个合乎逻辑的统一的知识结构。
本书第一章扼要介绍了物质微观结构的全貌,它是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本书以后各章讨论的内容的精缩。第一章的最后通过历史回顾一节向读者说明物理学家在建立了适用于宏观现象的经典物理学后,必然向微观领域挺进,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导致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体系——量子物理学的产生。第二章着重讲述量子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从表现辐射的粒子性和实物粒子的波动性的实验事实出发,说明微观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的必然性。原子是物理上研究的第一个微观系统,通过d粒子对原子的散射实验和原子光谱的观测建立起来的两个模型——卢瑟福有核模型和玻尔模型是量子物理学早期阶段所建立的唯象理论,它们所遇到的不可克服的困难,成为量子力学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和薛定谔波动方程建立的突破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