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中脂肪浸润易形成脂肪肝。肉食动物的饲料中脂肪较多时,应增加胆碱的补充。胆碱不足可致雏禽胫骨粗短症。
动物对胆碱的需要量很大,除了靠饲料得到外,胆碱还可由蛋氨酸来合成。利用富含蛋氨酸的饲料(如乳、肉、肝、酵母等),就可满足动物对胆碱的需要,一般胆碱缺乏症不常见。
(三)来源
胆碱来源广泛,且动物体内可合成。一切青绿植物、谷物类及副产品、肝、脑、肌肉、蛋类、鱼粉、酵母及油饼类等,均含有丰富的胆碱。
十四、维生素B12(VR12)
维生素B12又称为“抗恶性贫血因子”,也称为“氰钴维生素”。它是动物体将植物性蛋白质转化为自身蛋白质过程中所必需的,对造血机能也很重要。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很复杂,在空气中吸水性强,可达12%左右。易溶于水和乙醇,在酸性溶液中很稳定。
(一)营养功能
I.维生素B12是钻酰胺辅酶的成分,该辅酶在动物体内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是维持动物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钴酰胺辅酶也是合成去氧核糖核酸(DNA)所必需的。
3.反刍动物在丙酸代谢中由甲基丙二酸辅酶A转化为丁二酸辅酶A,需有钴酰胺辅酶的参与。否则丙酸盐和甲基丙二酸会从尿中大量排出。
4.维牛素B12与血液形成有关,当动物体内注射维生素B12后,能使血液细胞加速成熟。
(二)缺乏症
1.成年动物缺乏维生素B12时症状比幼龄动物轻。缺乏维生素B12将引起极度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恶性贫血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2.禽类除影响生长外,羽毛会出现生长不良并可能造成肾脏损害。成年母禽缺乏维生素B。2时虽对健康影响不大,但会使孵化率明显降低。
3.当饲料缺钴时瘤胃就不能合成足够的维生素B12,因为维生素B12几乎全由微生物合成。
(三)来源
维生素B12被认为是惟一由微生物体合成的维生素。植物性饲料中维生素B12的含量较动物性饲料要少,但酵母、苜蓿中含量却很高。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粉、乳、蛋黄、肝脏、肾脏、心脏等的含量丰富。维生素B12的形成需要有钴存在。
十五、维生素C(Vr)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易溶于水,稍溶于丙酮及低级醇类。结晶状抗坏血酸稳定,水解后易氧化。这种维生素呈酸性,具有防治坏血病的功能。维生素C在酸性溶液中加热很稳定,在碱性溶液中很快被破坏,在空气中遇光、热、氧会加速破坏过程。冷藏、隔氧可延缓饲料中维生素C被破坏。
(一)营养功能
1.饲料中的维生素C在动物小肠内被吸收,各种动物摄人量有很大差异,少者10mg,多者达200~300mg,随摄取量的增多,其吸收率下降,维生素C过多时会引起稀便或腹泻。
2.维生素C及其氧化产物——脱氧抗坏血酸,在生长细胞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中起作用。维生素C在动物体内是作为酶的激活剂、物质还原剂,还参与激素合成,维生素C参与细胞间质中
胶原的生成及氧化还原反应,如胶原蛋白是连接细胞的重要成分。
(四)维持神经、肌肉的敏感性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各种离子都对神经、肌肉具有一定的兴奋性,特别是钾、钠、钙、镁离子。
(五)构成体内生理活性物质
如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系统中的铁,甲状腺中的碘,单胺氧化酶中的铜等。
(六)构成酶系统的活化剂
如磷酸酶需要镁,碳酸酐酶需要锌,细胞色素氧化酶需要铁和铜。除这些作用外矿物质还参与糖类代谢和水代谢等。可见保证矿物质营养对动物的健康与繁殖是很重要的。许多无机元素在野生动物的营养上既不可缺少但又必须清楚它们具有毒性,特别是氟、硒、铬等。在人工饲养下,如果饲料中矿物质含量过高,长期摄人会引起动物慢性中毒。
在动物的新陈代谢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矿物质经各种途径排出体外。因此,必须经常从饲料中给予充分补充。饲料中矿物质的分布很广,人工饲养下,按动物的生态、生理需要而科学合理配制的饲料,一般均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当饲料种类过于单纯或配制不当,或在特殊生理条件下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会增高,这时也可能出现矿物质不足或过多而引起各种类型的缺乏症或过多症。
二、钙
(一)营养功能
1.形成和维持骨骼、牙齿的结构。钙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因动物不同、体型大小差异而不同,一般约为体重的2%左右,其中99%集中于骨骼和牙齿中。主要是以羟磷灰石【a2(PO4)6-Ca(OH)2】或非结晶态的水合磷酸三钙和次磷酸钙形式存在。成年动物所含结晶态磷酸盐较非结晶态多,幼龄动物非结晶态磷酸盐较结晶态多。
骨组织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不断地沉着和再吸收。幼龄动物的骨沉着过程大于再吸收过程;成年动物则处于动态平衡;老年动物的再吸收过程大于沉着过程。
动物牙齿中的钙以磷酸钙的存在形式为主,在代谢上比骨骼稳定。动物牙齿发育时,若饲料中缺乏钙,会影响牙齿结构。同样,牙齿的正常发育也需维生素A、C和D,以促进牙齿的钙化作用。当动物处于妊娠中后期、泌乳或产卵高峰期,因为特殊的生理需要,血、乳、骨中钙、磷支出过多。饲料营养中钙、磷能得到充分供应,则不会导致生理上的严重损害;如果过度移用血中、骨中的钙、磷,而从饲料供应中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则会导致软骨病。
哺乳动物的骨灰中约含有36%的钙、17%的磷,骨中钙和磷两元素经常处于2:1的比例。幼年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钙、磷代谢如果发生障碍,骨骼就不能进行正常的钙化,会导致佝偻病。
2.动物体内尚有1%的钙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体液中的钙有3种形式:一为离子钙(Ca2+),约占47%左右;二为与有机酸或无机酸结合的复合物(如柠檬酸钙、磷酸钙等),约占6.5%;三为与蛋白质结合的钙,约占46%左右,且含量稳定。
体液中的离子钙是各种生物膜结构的成分之一,可以维持其通透性;在细胞外液中,钙与蛋白质结合可在细胞间起粘连作用;在细胞内钙与核酸结合可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
3.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已知钙与维生素K和蛋白作用,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