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乳牛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引入,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乳用牛不足12万头,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沿海各大中城市周围,年产乳总量仅为20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政府重视,乳牛业得到发展,尤其普及农业机械化之后,人民生活水平与营养知识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乳及乳制品的需求量增长很快,特别是最近20年,增加到439.7万头,激增58.6倍,牛乳产量从1980年的114.1万吨猛增到1998年的761万吨,尽管如此,1998年我国人均鲜乳低于发达国家人均256.87kg的水平。目前,我国人均养牛头数、养乳牛头数及人均占有鲜乳数,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全世界平均值,甚至连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远未达到,因此欧美国家的乳制品充斥我国市场。
我国饲草资源丰富,仅农作物秸秆,每年即有6亿~7亿吨,还有大量野生牧草与树叶资源,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均是发展草食家畜的坚实基础,即使养牛数量成倍增长,也不存在饲草短缺问题,其中增加乳牛饲养量,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平均乳牛年产乳量偏低,鲜乳质量较差,但饲养条件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平均单产乳量已超过7000kg,有数十万头牛的产奶量在5000kg以上。从1980年以来,我国大量从加拿大、美国等乳牛业发达国家引进冷冻精液、胚胎和种公牛,至今,大中城市周边所饲养的乳牛,基本上已更新血液。但广大农村由于缺乏育种常识(自留公牛,近亲繁殖)和科学饲养管理知识,造成牛群质量退化,生产性能降低。政府加强科技普及,推行学生奶计划以及农村产业化改革等为乳牛业的大发展造就良好的氛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