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4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4344311
  • 作      者:
    国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国亚,网名雅科夫,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近年来在网络上异常活跃,发表了相当多有见地的文章,引起许多人的关注。现居武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国统时期到抗战,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打土豪分田地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历次大规模社会革命、政治运动、体制改革均给普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命运性的改变,本书即是通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纵跨150余年期间的真实经历,描绘了历史沧海桑田下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图谱。本书不是小说,因为小说往往虚构情节和人物,而本书中所叙述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是作者的父母、作者本人以及作者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听到和看到的,它们是真实的。既然作为历史,那么就需要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饰、虚构和夸张地展示给读者。作者以“写史”的态度,而不是以写小说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这是一本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影响的书,点击率超过上千万次,书中的许多观点及见解都引起了强烈的争议。它是一段普通人生活的见证,也是一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历史,没有任何伪装与矫饰。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不是小说,因为小说往往虚构情节和人物,而本书中所叙述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是我的父母,我本人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听到和看到的,它们是真实的。既然作为历史,那么就需要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饰、虚构和夸张地展示给读者。我以“写史”的态度,而不是以写小说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
展开
精彩书摘

  既然党都号召了,父亲也就积极参加了整风运动。虽然他在1955年“肃反”中受到冲击,但他还没有太多思想包袱。而建国后他的所见所闻,对比解放前的经历,使得他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在领导们的一再鼓励下,他大胆地给上级提了一条意见,涉及的是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他指责一些领导不该进城后当“陈世美”,把以前的糟糠之妻一脚蹬掉,再去找什么女文工团员、女学生、女职员等等。在解放初期,由于一些干部常年离开家庭干革命,对原配妻子感情逐渐淡漠;进城以后眼界开阔,于是纷纷和裹着小脚的、文盲的原配妻子离婚,这是建国初期的一大社会问题。有的时候,被领导看上的年轻女人并不愿意嫁给一个跟自己爹妈岁数差不多大的首长;碰到这种情况组织上就反复做工作,用政治前途作为筹码迫使女方就范。其实,以现在的眼光看,这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父亲涉世不深,想着既然“言者无罪”,那么提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的一位领导恰好属于这种情况。当我父亲的话出口后,这位领导立刻感觉到父亲是含沙射影,故而引起了他的不快。在另一次规模更大的座谈会上,这个毛头小伙子又一次提了这个意见。那个领导本来就感觉父亲是跟自己过不去,此时在大会上又一次发言,更觉得刺耳。领导就没好气地插话说,这是干涉人家的婚姻自由,父亲反驳说这是不道德。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肯让步,说着说着都越来越激动,开始争吵起来。最后领导气得拍了桌子,把茶杯都震倒了,厉声叫道:“国之杭,你给我闭嘴!”我父亲一听,不但没闭嘴,反而更生气了,也狠狠拍了一下桌子回敬道:“现在党要我们大鸣大放,你这是在压制群众,搞一言堂!”那次座谈会就这样不欢而散。后来,那位领导虽对我父亲这个才转业几个月的年轻人异常厌恶,无奈当时要整风,却也只有勉强按捺住内心的愤怒强作欢颜,却等待机会报复。
  我父亲和这位领导的争执,双方都有一定责任,又都没有责任。按照现在人们的观点来看,人家要找年轻一点的老婆就让人家找呗,只要不挖自己的墙角你管人家那么多闲事干什么?而那位领导则不应该为了这么一件小事无限上纲上线,害一个年轻人一辈子。而父亲自认为响应党的号召,帮助领导认识自己的错误责无旁贷。而“反右”运动的突如其来,连那个领导自己也不清楚,报复一下这个喜欢胡说八道的年轻人会给他一生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1957年夏季,《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突然改变了形势。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鸣大放”竟然是为了“引蛇出洞”。接着,《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和《事情正在起变化》两篇文章正式宣告了“反右”风暴开始。那些昨天还做出一副和颜悦色、虚心接受批评样子的领导们一夜之间变了脸色,变得声色俱厉、杀气腾腾。在“引蛇出洞”这条毒箭的射杀下,父亲不幸应声落马,被打入另类。那一年他才二十二岁,新婚仅仅四个月。
  前言:
  自序: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一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弗·伊·列宁
  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看到这位躺在床上疲惫地向我微笑着的、面色苍白而憔悴的老人,我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心痛——我实在难以接受、难以相信、难以面对,为我从小遮风挡雨,让我体会到威严、慈爱与力量的父亲竟然已经如此苍老。尽管浑身病痛,父亲仍然坚持着跟儿子谈了三个多小时,回顾他走过的这一辈子。末了,父亲向儿子轻轻地感叹道:“我多么希望,能够有人把我这一生都写下来呀。”
  他并不知道,他的儿子——我,早在三年以前就着手写父亲——这个普通中国人的一生了。这三年以来,我点点滴滴地向父母询问他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们的切身感触和所见所闻,想把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历史献给读者。也许,我看问题的角度未必站得很高,目光也未必远大,但我可以保证一点:我的体会是真实的。
  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生命已如风中之烛。总有一天,无论我们做出何种努力,都不会挽留住父亲离去的脚步。我真愿意用自己十年的生命为父亲再换取十年的生命。但是,这不可能做到。我惟一所能够为父亲做的,就是忍住我悲伤的泪水,完成父亲的夙愿,把父亲和母亲的这一生,把我们这个普通中国家庭经历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呈现给世人。
  二
  2000年,我根据父亲和母亲在闲谈中的回忆,写下了一篇大约四万多字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1850~2000)》(以下简称2000年版)在网络上发表,当时引起了一些小小的轰动。后来的几年里,我在他们不断的回忆中增加着内容,修改着谬误。
  这是一部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家庭的遭遇、命运的文章,没有任何伪装与矫饰,它是一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经历的历史。各种各样样的历史书,我也见了不少,但是在那些历史学家们笔下的历史,往往是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墨客等大人物的历史,而且由于各种原因,经常有倾向性的取舍。这样的历史我称作“官史”,并认为,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同样真实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感受,因而是残缺的历史。我所做的努力,就是要尽我的所能来填补那残缺的部分。因此,我也希望,更多的普通人、小人物们能和我一样,站出来共同把那段残缺的历史修补完整。
  本文不是小说,因为小说往往虚构情节和人物,而本文中所叙述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是我的父母、我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在生活中遇到、听到、看到的;间或穿插一些我本人的看法和评论。既然作为历史,那么就需要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粉饰、虚构和夸张地显示给读者。我以“写史”的态度,而不是写小说的态度来对待这部作品。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对于文中所描述的任何一个事件,虽然我表达上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但每一件事都真实地存在;而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我也并不强求读者和我的意见一致。我只希望读者能够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我们这个普通家庭在150年里所走过的道路,进而从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和民族历史中,得到一些启发,以建设性的心态看待我们的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如何,我们今天的宽容和建设,将会给我们的后代带来福祉;而我们今天的狭隘和破坏,将会贻害子孙。我衷心希望,我国人民的命运能够在我们这一代被扭转——尊严地生活在一个宽容、自由、公正、友爱的正常国家的公民,而不再在那充斥着仇恨、奴役、狭隘、愚昧和暴戾的铁屋中苟且偷生。
  这一切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三
  就在我夜以继日地赶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父亲走了。父亲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见到儿子的书问世,二是见到自己的孙子。然而,父亲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父亲的离去使我这部书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这是我父亲的遗愿,做儿子的虽然尽了一切努力,也无法挽回父亲离去的脚步,但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让父亲的形象通过儿子的作品活在千千万万个读者心中,让父亲在善良人们的记忆中永生不朽。
  ……

展开
目录
自序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第一章 峥嵘岁月1850~1949
一、家庭的由来
二、废除科举
三、冯玉祥麾下
四、杨靖宇和徐子荣
五、捕杀韩复榘
六、中原大饥荒
七、颠沛流离
八、顿老四
九、日本投降
十、和平昙花一现
十一、祖父病逝
十二、第一次解放开封
十三、跑反

第二章 解放1950~1957
一、母亲的家庭
二、土地改革
三、母亲的童年
四、兄弟姐妹
五、在部队里
六、霓虹灯下的哨兵
七、胎死腹中的肃反运动
八、“反社会主义坏分子”
九、“洋劳改”

第三章 人间“天堂”1958~1965
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
二、大饥荒
三、短暂的喘息
四、在大森林里
五、无名英雄

第四章 疯狂国度1966~1976
一、逍遥派
二、水深火热
三、亡命天涯
四、患难夫妻
五、家门不幸
六、伟大的母爱
七、彻底的无产者
八、太谷县城
九、我的出世
十、为希望活着
十一、短缺年代
十二、公元1976

第五章 春寒料峭1977~1983
一、南住宅
二、到老家去
三、回到太谷
四、父亲平反

第六章 黄金时代1984~1987
一、勤劳致富
二、外婆去世
三、成长的烦恼
四、扶危助困
五、北方旅社
六、第一次上北京
七、狗的故事
八、“老战友”

第七章 躁动关头1988~1991
一、太谷中学
二、惹了黑老大
三、城市户口
四、向右转,向左转
五、辍学的半年
六、知耻近乎勇
七、出了一个大学生
八、一念之差
九、外公病危
十、郑八的晚年
十一、工人子弟

第八章 我的大学1991~1995
一、梦想破灭
二、军训琐忆
三、《登记结婚》
四、苏维埃人
五、“知识混子”
六、罢餐事件
七、艰难创业
八、外公去世
九、惨淡经营
十、鼎盛商店
十一、任忠生
十二、借酒消愁
十三、盛开的她
十四、灯光
十五、此情可待成追忆
十六、灯火阑珊处
十七、毕业前夕

第九章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1995~1999
一、求职之路
二、A支行
三、机关生活
四、官场众生相
五、如此改革
六、离开银行的日子
七、祖母去世
八、房子的故事
九、找工作

第十章 正义无限2000~2004
一、国庆五十周年
二、炸馆事件
三、祸从笔出
四、永不言败
五、“成功”人士
六、表弟谋生记
七、遭遇窃贼
八、医院黑幕
九、反思
十、沙利度胺
十一、父亲走了
十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