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声,中国现代作家,新文学运动初期涌现出的重要小说家之一,杰出的教育家。1890年11月24日生于山东蓬莱县水城镇一个地主家庭,1956年3月7日病逝于北京。杨振声字金甫,亦作今甫,曾用笔名希声。他的家乡蓬莱水城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的地方,他小时常去看遗留的大铜炮,激发起他的爱国感情。少年时又生活在海边农村,渔民们的不幸命运给了他深刻的印象,这为他以后的小说创作奠定了扎实的生活基础。1915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新文化运动爆发后,受《新青年》影响,心中生出了“叛逆的种子”,(《回忆五四》)1918年秋,与傅斯年、罗家伦筹备成立“新潮社”,为新潮社主要成员和《新潮》杂志编辑部主任。从1919年开始,他连续在《新潮》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直接反映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其突出特色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同情,愤怒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恶。“五四”运动爆发,他参加了五月四日的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他曾是学生联合会四名代表之一,到警察总署抗议,与反动警察总监吴炳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被逮捕关押一个星期。1919年底,赴美国留学,先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后入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从美国回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先后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和文学院院长,青岛大学校长。任教期间,主讲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小说作法等课。担任青岛大学校长时,注意网罗人才,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1933年起受教育部委托,由朱自清、沈从文协助,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这个时期,他教学之余,仍致力于文学创作,除写作小说外,还创作了不少散文。1924年创作的《玉君》是其代表作,是继《阿Q正传》后较早出现的中篇小说之一。1925年2月出版后轰动一时,一年内再版两次。《玉君》写一个少女周玉君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三.一八”惨案后,创作小说《阿兰之死》,揭露了北洋政府的残暴;1928年5月3日“济南惨案”后,创作《济南城上》,歌颂了不畏强暴的热血青年。30年代所创作的《抢亲》、《报复》、《抛锚》等以渔村贫民生活为题材,展现了地方风俗。《报复》写得尤其优秀,主题独特,人物性格鲜明。抗战爆发后,在长沙临时大学任教授、校务委员兼秘书长,后继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2年起,主编《世界学生》杂志(后改名《世界文艺季刊》)。抗战胜利后,主持北京大学复校工作,任中文系教授。这一时期,他写了许多联系现实斗争的杂文和文学评论。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创作部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调至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授,直至逝世。他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素负盛名,他学识渊博,性情温和,为现代文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作品虽不多,但涉及各个文艺领域,且小说创作成就突出,“不愧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先驱者”。(萧乾《我的恩师杨振声》,《羊城晚报》98年6月23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