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海南音话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3927801
  • 作      者:
    朱寿桐, 宋剑华编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从四个大方向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了研究,主要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释义;海外华文文学身份的探源和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的建构。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城市文学对于整个文学的拓展首先表现在对于文学现代性空间的拓展上。文学的现代性是文学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必然特性。现代的审美风尚、话语、意识、理念,现代的物质景观、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性的具体体现。它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内容,拓展着自己的疆域,并赋予自己时代的文学以崭新的面貌。因此,文学的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它的当代性,它是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
  在乡土文学、军事文学、历史文学等几个中国文学的主要的类型中,文学的现代性异常微弱。乡土文学直面乡村生活,具有恒定的质素,从《诗经》中的“国风”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明代的小品文,直至沈从文的《边城》、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它的审美意识、审美风尚,它的物质景观、生活内容历千年而不变。即使是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现当代,处于强大的现代意识、城市意识的笼罩之下,它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拒斥多于接受。这在当代许多以城乡冲突为主题的小说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乡村生活在话语、意识、理念、景观、生活等等方面,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乡土文学的现代性形成极大的制约。
  历史文学的现代性更为微弱,历史文学旨在复现早已逝去的历史风云,它远离当下的现代生活、城市生活,它所展现的一切,思想、意识、理念、生活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殊不相类。因此,在本质上,历史文学是与文学的现代性无关的。军事文学的题材更为特殊,军营生活、战争场面是其所描绘的核心。尽管最新的科学技术总是首先在军事领域得以运用,并使现代军队的一切呈现出与往古迥然不同的面貌。但是军事领域的一切毕竟与普通人的生活乃至感受完全不同,从而使得军事文学中,现代性呈现出极为特殊的面貌。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空间是极其狭小的。正如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其工业化一样①,中国文学对于现代性的展示同样远远落后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城市文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文学面貌,为文学的现代性提供了极为深广的展示空间。
  城市文学将目光投向当下中国急剧变化的城市生活,城市的每一个新动向,从物质景观的巨变到精神世界的潮流涌动,都会得到精确的描绘。文学是时代的风雨表,城市文学更是现代化的敏感神经。现代化促使城市的一切迅速更迭,新景观、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观念以令人难以想像的速度出现,并迅速落伍,各领风骚三五天,由此形成了城市审美风尚的时尚性。唯新是从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时髦成为审美的普遍标准。中产阶级的奢侈豪华,时装的炫目与华丽,追星族的狂热,网络爱情的风靡无不体现出这种审美的时尚性,它是现代化的具体而生动的表征。而城市文学对于当下城市生活的直接切入,对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同步叙述,对于这种审美时尚性的直接演绎,使得城市文学具有高度的现代性,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空间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城市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强劲崛起,已经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坛的面貌,形成城市文学、乡土文学两极对立的文学格局。在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这种两极对立的文学格局将会逐步向城市文学一极倾斜,乡土文学将逐步式微。尽管由于中国乡村的广袤无垠,乡土文学仍然具有极其广阔的空间,但是这种文学格局演变的趋势却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也由此而进一步增强,文学现代性施展的空间也会因此而更加广阔。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研究
心态、姿态与情态:略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形态与发展状态/朱寿桐/3
现代性困惑、焦虑与质疑: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宋剑华/19
光荣与梦想:论20世纪中国革命文学浪漫主义的表现特征/宋剑华/31
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蒋述卓/42
成长于新世界诞生之初:20世纪50至70年代少儿读本中“成长”模式考察/李学武/48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建构与反思/姚新勇/59
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费勇/77
第二辑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释义
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蒋述卓/91
终结与开启:王国维之死及其意义探究/戚真赫/98
胡适自由思想与平民文学主张/庄森/123
被叙述出来的影响:胡适与美国意象派/莫海斌/135
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庄森/145
论冰心的良知意识与人格模式/戚真赫/185
《憩园》:五四启蒙文学的一个转折性象征/姚新勇/198
第三辑海外华文文学身份探源
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饶芃子/215
新时期“寻根文学”与台湾“乡土文学”之比较/吴奕铸/220
东南亚华文文学:华族身份意识的转型/王列耀/226
寻找身份:论“新移民文学”/吴奕铸/238
论美华英语文学的题材局限/李亚萍/244
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论苏童、白先勇小说中的成长主题/李学武/254
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李亚萍/262
眼睛望见模糊的边界:梁秉钧的诗歌写作以及香港文学的有关问题/费勇/268
中国性质和本土立场:印尼华文诗人冯世才的写作/莫海斌/277
第四辑  文学文化批评理论建构
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及其他/饶芃子/287
欧文·白璧德在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宿命角色/朱寿桐/294
“罪”意识与中国现代戏剧悲剧观/王列耀/307
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刘晓春/316
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刘晓春/332
编后记/34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