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1916年11月蔡锷逝世后,滇军总参谋长罗佩金受北京段祺瑞政府任命,暂代四川督军。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集团,借助护国战争的胜利,大势扩展实力,占据了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许多县区。1917年3月,罗佩金与四川军阀刘存厚、被任命为四川省长的贵州军阀戴戡,为争夺成都控制权而展开巷战,结果罗佩金的滇军大败,戴戡战死。唐继尧因此大为恼怒。7月16日发布通电,声讨刘存厚“犯上作乱”,并组织“靖国军”,自任总司令,浩浩荡荡杀进四川。1918年1月,唐继尧以反对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拥护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名义,联合四川、贵州的“靖国军”把追随段祺端政府的刘存厚、钟体道等川军赶出了四川。滇军又控制了川南大部分地区。就在唐继尧和他的军长、旅长们各自抢占地盘,搜刮民财的时候,朱德率所部官兵,在泸州附近乡村剿匪安民,受到民众的称赞。四川军阀混战之际,各地土匪十分猖獗。泸州一带地近云南、贵州,土匪为害更胜于其他地方。当时朱德任靖国军第三旅旅长。兼四川下川南清乡司令。 《军次云谷寺晓行书所见》二首,是他在泸县东部剿匪作战途中所写。
这是两首田园诗歌。以行军途中所见农村田园景色为题材。诗人以饱含热情的笔墨,描绘出了川南农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风光画卷,谱写出了动乱年代里,川南山乡清新自然充满生机而又笼罩着一层伤的田园牧歌。两首诗实是上下篇。诗人以美术家的眼光,选择景物。切取场景,捕捉秋日晨曦中那瞬息万变的田园色彩、声音,巧妙地组合成远近结合。浓淡相宜,疏密有致,色彩艳丽而且生机勃勃的风光画面。谱写出充满山野妙趣,声情并茂的乡村乐章。
第l首写水光山色,林木露珠,古寺佛塔。描写对象是静物多而动物少,妙在静中有动。重在表现晨光与物色。起始首联第1句“翠叠层峦曙色融”从大处着眼,远处落笔,描绘重重叠叠的山峦和那浸染在晨曦中的漫漫翠林。清晨的阳光与无际山色、雾气融在了一起。层层叠叠而又若隐若现的模糊的群山形象,被朝阳抹上了似有若无的淡彩,成为这幅风光画最得体的广阔背景。紧接一句“如珠晓露滴梧桐”。镜头由远处而身边,集聚到身旁的梧桐树,树上刚刚滴下的一颗露珠。一远一近,一巨一细,一者模糊,一者清晰,相映成趣。接着的颔联,“浮屠矗峙浮云外。古刹深藏古树丛”。写景状物从上下着眼,在广阔浅淡的画面上,描绘出了巍峨的佛塔与空中飘动的浮云。塔的凝重、稳固与云的轻柔、浮幻,又是相得益彰,凝重沉稳之中蕴含灵动。继而由塔向下看到佛塔旁边隐于绿树丛中的古寺院。塔之突出,寺之深藏,树之古老,反衬出此处的幽深辟静。以景物言,所写集于一线、一处;以色调言,高塔、藏寺、树丛都比较深、沉、冷、暗。颈联“风漾田波翻碧绿,日烘榴火闪新红”。则从寺院移出,摄取眼前一片碧浪、红花,视觉观察结合着身体所感。微风吹拂,田野荡漾层层碧波;暖烘烘的阳光照耀盛开的石榴花,花变得更加鲜艳明丽,更加热烈耀眼。从景物言,碧波、榴火着眼在面,依色调论,微风、碧浪、阳光、榴花都比较明亮、光鲜,美艳而热烈。灵动中透出勃勃生机。山风、日光、榴火的动与高塔、古寺、树林之静,自然组合,妙趣天成。尾联,“天然一幅佳图画,费尽苍天点缀工”。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由衷赞美天工神力,点染出了如此妙不可言的图画。悦目赏心,欣喜畅快之情,洋溢于词章言语之外。
第2首描写星、人、鸟、霞和败屋、曲径、长堤等,动静兼及而以动为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掺和着极不协调的破败和荒凉。蓝且一语道出,匪患逼得善良的人们纷纷离家出逃:匪患是加深农村凋敝的主要原因。从而揭示出肃清匪患,保地方平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星落人稀鸟自忙,枝头百舌巧如簧”。此诗一开头就从视、听两方面描述了平静山乡异常冷清的景象。乡村8月的早晨,星落El出,凉风习习,正是农民在田间忙碌的好时光,然而这里却很少见到人。一个“稀”字道出了此地此时的冷落萧条,也触发读者内心生出问号。是这方农人疏懒呢?还是这里本来就人烟稀少呢?与人事的冷清相反,鸟JLffl却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树丛中传出它们的一片喧闹声。鸟的热闹更烘托出山乡的萧疏。令人心中油然而生荒凉之感。“晴光绚烂朝霞赤,露气潋清宿草苍。败屋参差幽径曲,垂杨稠密野堤长”。接着再以红霞的热烈,露气飘浮下的苍苍秋草,进一步点染这异常的萧疏、荒凉景象。然后笔锋直击残破凄凉的荒村景物:高高矮矮的破房败屋,弯弯曲曲无人行走的幽径,长堤上长得出奇稠密的垂杨……,这一切都集中坐实了一个“稀”字。如此风光明丽,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人烟稀少呢?“出没匪徒无雅趣,争离美景鼠奔忙”。诗人接着回答:是因为土匪为害,无法生存的善良百姓。纷纷被迫争先恐后地逃离这豺狼横行的地方了。阅读至此,让人不尽惋惜、感叹。诗人对民众的同情、关爱,对土匪的憎恨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首诗看是写景物,实则着意在人事。由眼见“人稀”写到人走屋坏,再揭示人们被逼外逃的原因所在。全诗从头到尾都没有离开“人稀”这条主线。
《军次云谷寺晓行书所见》两首,都以写景状物为主。结构严密,注重画面效果,声色兼备,情、景、理自然交融,意在言外。这些都是两首诗写作艺术上共有的突出特点。两首诗的结句评析,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