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词例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0669623
  • 作      者:
    周振甫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振甫,浙江平湖人。著名学者,古典诗词、文论专家,资深编辑家。1931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跟随当时著名的国学家钱基博先生学习治学。1932年秋,入上海开明书店任《辞通》校对,后任编辑。1951年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任该社编辑。1971年借调到中华书局,参加《明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正式调入中华书局,任文学编辑室编辑、编审。
  主要著作有《严复思想评述》、《毛主席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今译》、《李商隐选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小说例话》、《文论散记》、《文哲散记》、《中国修辞学史》、《中国文章学史》、《周振甫学术文化随笔》、《周易译注》、《诗经译注》、《周振甫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诗词例话》是周振甫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为欣赏与阅读编、写作编、修辞编、风格编以及文艺论等五个部分,结合古代诗词评论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写作立意、风格、修辞手法等作了系统的归纳与论述。全书旁征博引,论述精辟,为人们阅读和鉴赏古代诗词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再就朱熹举的那个例子说,那个士子对《关雎》这首诗中某些词的解释还不懂,却借用孔子的话来蒙人。在那时,孔子被尊为圣人,圣人的话被奉为真理,谁也不能怀疑,怀疑了就是非圣无法,所以朱熹不敢驳他。这当然是一种迷信,我们早已破除了这种迷信。不过对孔子的话也可以仔细理会,看看是否符合实际。那就不妨对这八个字来理会一下。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这篇怎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呢?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这是说,“乐而不淫”即高兴得不过分,“哀而不伤”即悲哀得不过头。那个君子向淑女求婚,没有求到时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悲哀而不过分;求得了,用琴瑟钟鼓的音乐来使她高兴,高兴得也不过分。这个解释有个问题,即为什么“哀而不伤”?原诗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即没有求得时,Ft夜想念,想念得绵绵不断,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这里只说想念得深切,没有悲哀的意思,为什么说“哀而不伤”呢?看来朱熹的解释并不符合诗意。再看《毛传》的解释:“《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是说周衷王的王后,要求这个淑女来配给文王(当时实行多妻制),她担忧不能进贤女给文王,不是因为淑女长得美。她为淑女不能得到好丈.夫而悲哀,想到这位贤女,为贤才不能进于文王而悲哀。“哀而不伤”的哀是什么意思呢?是为窈窕淑女而哀,为贤才不能进用而哀。这就扯得更远了,诗里根本没有“哀窈窕,思贤才”的意思。
  后来刘台拱在《论语骈枝》里把这话讲通了。原来《关雎》是指《关雎》这组诗的音乐,音乐是三篇为一组,即《关雎》《葛覃》《卷耳》这三篇的音乐成为一组,就称为《关雎》。《关雎》写君子求得淑女而结婚,《葛覃》写妇人准备回家探望父母,所以乐调是乐而不淫;《卷耳》是写妇人怀念在外远行的丈夫,诗里有“维以不永伤”的话,所以乐调是哀而不伤。《论语‘泰伯》引孔子的话:“《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乱”是音乐的末一章。这说明孔子讲《关雎》是指音乐说的,不是指《关雎》这首诗的文意。经过这样仔细理会,那么那个士人说《关雎》这首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哀而不伤”来指《关雎》这首诗就更加不对了。
  不论读一篇文章或读一部书,要是没有读懂,就借用别人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或这部书,即使别人的话是对的,对他说来还是不行。因为别人是从全篇或全书中得到这个结论的,这个结论是可以同全篇或全书的内容结合起来的。没有读懂全篇或全书的人借用别人的结论,’这个结论对他说来,不能和全篇或全书的内容相结合,还是要不得的。
  有一个时期,中学老师讲语文课时,强调这课书的主题或主旨是什么。因此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或主旨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学生对于课文中较难解的字或句子却不懂,那么他所讲的主题或主旨,不是从理解整篇课文中得来的,而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因此,这个主题或主旨还不能够跟全篇中有些不懂的话联系起来,那样读书就不是朱熹说的仔细理会,而是他所说的“空言无实,不济事”。
  比  较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将精义诸家说比并,求其是,更定有合辨处。(朱熹《朱子语类?论读书》)
  读书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会合起来看,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比随便读过要印象深刻些,也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在辨别几家不同的论点时,也可探索一下这些沦点是怎样产生的,对这几家的理解也可深入些。
  这里试用《天说》来作例。柳宗元写了《天说》,提出了韩愈和他两人对天的不同看法。刘禹锡写《天论》,又说了别一种看法,文中还提到世俗的看法。这几种看法都可供比较。世俗的看法,《天论上》说:一,“拘于昭昭者,则日:‘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俫(招来),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状明白)以宰(主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这是相信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二,“泥(拘泥)于冥冥(指天无知)者,则日:‘天与人实剌异(指不一致),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苦菜),未尝择善;跖踽(盗跖、庄蹻,是古代起义人物)焉而遂(成就),孔颜(孔予、颜渊,被称为圣贤)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这后一种看法认为天是无知的,不能赏善罚恶,一切出于自然。
  韩愈的看法,接近于以上的第一种,认为天是有意志的,能赏善罚恶。但他又看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天说》),即恶人享福,好人遭殃。那又怎样解释呢?宗教家说,恶人前世做了好事,所以今世享福,好人前世做了恶事,所以今世遭殃。但韩愈又不信宗教,所以他想出一种怪论: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繁而息(生长)之者,
  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
  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皆)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
  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他认为人们开荒、砍树等活动是破坏天地,比虫的破坏物更厉害。灭掉虫对物有功,让虫生长对物有祸。因此残害人的对天有功会受赏,让人增殖的加重对天地的破坏,对天有祸,会受罚。他这样说,主要的毛病在相信天会赏功罚罪。又看到恶人享福,善人遭殃,就把人们讲的功罪颠倒了,以害人为对天有功。
展开
目录
阅读
仔细理会
比较
回环解释
求用意
分别看
找问题
找渊源
去成见
分因革
辨流别
求出入
设身处地
因声求气

写作
文德
立意
一意求
画龙点睛
解蔽
本色
体物
炉冶与造像
写生
从活处看
登临四望
开合
擒纵
宾主变化
顺逆
从一到多
激射
以退求进
模仿与脱胎
记言与代言
驳辩
辩证
抑遏蔽掩
假设
借讽
破体
开拓
暗中呼应
用笔
抬高跌重
虚实
事中见意
断处皆续
细节
开头
承转
脉络
结尾
小说笔法
模山范水

修辞
比喻
听声类形
引用
对语
奇偶
排比
互文与侧重
设彩
阶进
层叠
垫高拽满
集散
称谓不一
质语
删节
映衬
点染
比较
错综
讽喻
笔具四面

风格
刚健
柔婉
平正
奇特
峻峭
明决
绮丽
繁丰
细密
疏淡
疏密
繁简
雅正与奇变
诙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