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质彬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473246
  • 作      者:
    陈良运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良运,1940年生,江西萍乡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诗学批评史》、《周易与中国文学》、《焦氏易林诗学阐释》、《新诗哲学与美学》、《论诗与品诗》、《诗学·诗观·诗美》、《文与质·艺与道》、“文质彬彬》等著作,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历代文学论著丛书》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文质彬彬》在《文质彬彬》总题之下,以《文与质》、《艺与道》为上、下编,分别对“文”、“质”、“艺”、“道”四个观念及形成中国美学中两对最基本的审美范畴,从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全过程,进行由微而宏地全面、系统的观照,又从美学、文学、造型艺术等领域以及哲学、心理学、伦理观念、社会政治理想等方面。进行论述和评价。在论述时又注重两对审美范畴间交错互动的关系。后者的“艺术”行为如何时时处处使前者的观念内涵与外延相应地不断发生变化;前者如何时时处处对后者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后者如何在前者已界定的正统观念范围内突破和升华。……它们互相生成又互相互补,构成了中国美学与文学、艺术学理论的大框架,至今对这几个领域内的理论建设还有深刻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作家要将内质尽情地表露出来,犹如“玉色剖于石心,珠光出于鱼腹,其犹隐乎?”因此,作家使用语言“达意”,就不应该再示人以“玉隐石间,珠藏鱼腹”,而是“玉剖珠出”。由于言语的明晰,“质”、“文”毕现,“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也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言语辞令真正的文采。王充进一步指出:“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口与笔都贵在尽传胸中之意。如果语言文字隐晦曲折,“观读之者”犹似“三年盲子,卒见父母,不察察相识,安肯说喜?”这样的文章即使自认为很有文采,却唤不起读者的审美愉悦之感。由此,王充在“文犹语也”、“文字与言同趋”的前提下,提出文章也必须“形露易观”、“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他反对刻意求文而造成以“文”隐“质”的不良倾向。汉代的辞赋,在语言形式上堆砌古文奇字,崇尚对偶,离开口头自然语言越来越远,王充认为它是“深覆典雅,指意难睹”(所引均见《论衡·自纪》)。文字游戏并不等于文采斐然。
    3.反对“虚妄之言”。王充一方面“尚文”,甚至说“繁文之人,人之杰也”(《论衡·超奇》),另一方面反对因刻意求美而造虚妄之言,他认为作者“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见以正邪”(《论衡·佚文》),所以容不得笔下妄写。
    ……
展开
目录
总序
小引
上编 文与质
第一章 审美视野中的“质”与“文”
第一节 对于“质”的基本审美观
第二节 “文”的观念发生与“人文”种种
第二章 “文质彬彬
第一节 儒家“文”、“质”统一观的确立
第二节 “文质”理论在两汉的发展
第三节 道、儒“文质”观之差异与《淮南子》的糅合
第三章 中国文学的奠墓理论
第一节 文·文章·文学
第二节 诗、骚、赋之“文”、“质”关系
第三节 王充的“文章”学说
第四章 “文质彬彬”美学意义的延伸
第一节 人物品评:理性审视的深化
第二节 人物品藻:“风骨”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书画之品:艺术理论的发展
第五章  文学自觉时代的“文质”观
第一节 由文体分类产生不同的“文质”标准
第二节 “质”的观念的演化
第三节 形文·声文·情文
第四节 “文”、“质”结合的新范畴
第六章  “文质”论在诗、文领域之分途
第一节 文:以“道”为“质”的回归
第二节 诗:以“意境”为核心的审美创造
第三节 “文”与“质”:历史、美学的评价
附录 “风骨”新论
第一节 “风”是一个审美观念
第二节 “骨”是“质”的概念具象化
第三节 从品人之“风骨”到品文之“风骨”
第四节 “风骨”论发明和运用的重要意义
……
下编 艺与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