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虛实掩映之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479325
  • 作      者:
    张芳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虚实掩映之间》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方,1961年生,籍贯河北。1978年考入大学。先后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文学史论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文学说略》、《文论通说》等专著;译有《讲故事:对叙事虚构作品的理论分析》、《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虚实掩映之间》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为依据,探讨传统美学思想中一个核心范畴“虚实”,述其流变,析其意蕴,力求较为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这一范畴的演进和内涵。全书主要取材于古典诗学、小说戏曲理论以及画论和书论,兼及其他艺术理论和相关的哲学思想,既对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虚实”之辨作宏观评述,亦分门别类地阐说“虚实”观念和范畴在各种艺术形式及理论批评中的体现及意义。其阐说以若干重要命题为纲目,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理论批评的虚实观念相互钩连,层层推论,间以中西比较,以期完整地把握这一范畴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中的地位、效用及价值,并由此去领略传沿至今的“中国艺术精神”。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进程看,早期的美学观念大多是落在“实”处的,对审美及艺术创造的“虚”的特性的认识自当有限;尽管务“虚”是认识美和创造美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思想观念上由“虚”处去把握美和艺术的本性,还得假以时日,并需要哲学、政治及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去促成。这一特点,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的体现,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为在先秦两汉,崇“实”的文艺观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常常把“虚”当作与正道相违的消极因素去否定和批判。当然,这时候人们观念里的“虚实”,跟后世文艺美学中的“虚实”观念并不完全一样甚至完全不一样。就语言作品而言,所谓“实”多指内容的真实或言之有物;而“虚”则多指内容的虚假或言过其实。这个意义上的“虚”与“实”,也被看做是“文”与“质”的关系。而就人心来说,“实”用来表示由道德修养而来的精神上的充实,“虚”则是精神的上的委靡和空虚了。这个意义上的“虚”与“实”,也被用来表明“美”与“丑”的区分。在先秦典籍中,两方面的例子都可以看到,而以后者更具有审美的内涵,其中有两个命题很值得注重,一是孟子的“充实之谓美”,一是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孟子的话见《孟子?尽心下》,是回答“何谓善?何谓信”的问题时说的,其言日:“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显然谈的是一个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所谓.“美”,与“善”略同,当然也未尝不包含审美的内涵,因为“美”与“善”原本就是相通的。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让别人觉得喜欢,便叫做“善”;善的品性确实存在于他本身,就叫做“信”;充满他本身就叫做“美”;不但充满,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便叫做“大”;既光辉地表现出来了,又能融化贯通,便叫做“圣”;圣德到了神妙不可知的境地。
展开
目录
总 序(蔡锺翔 陈良运)
引 言
第一章 “虚实”和“有无”: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之道和美的境域
第一节 老庄哲学
第二节 魏晋玄学
第三节 佛教哲学

第二章 “虚”“实”之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思想的内核
第一节 “充实之谓美”——先秦两汉朴素的“虚实”观
第二节 “课虚无以责有”——魏晋南北朝文论对“虚境”的开拓
第三节 “象外之象”——唐人对“虚境”的深化
第四节 “妙悟”与“入神”——宋人对“虚实”问题的变通
第五节 从“神韵”到“肌理”——明清文艺思想在“虚实”问题上的争论与调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化景物为情思”:诗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比兴”——“虚实”作为诗歌艺术手法
第二节 “情景”——“虚实”作为诗歌基本要素
第三节 “形神”——“虚实”作为诗歌审美特征
第四节 几个相关诗学观念的阐释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传奇贵幻”:小说学与戏曲学的“虚实”观
第一节 唐以前“小说”观念中实录与虚构之辨
第二节 历史小说的“虚”与“实”
第三节 “虚实”与“真幻”
第四节 “传神写照”与“笔外神情”
第五节 从《红楼梦》评论看小说创作的“虚实”观念和方法
第六节 戏曲学批评的“虚实”观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学与书论的“虚实”观
第一节 从“气韵生动”到“虚实相生”
第二节 清代画学论“虚实”
第三节 相关的绘画美学观念
第四节 书法与“虚实”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综说:“虚实”之谓美
第一节 世界本体与“天人合一”
第二节 人生理想与艺术境界
第三节 艺术思维与创作方法
第四节 审美趣味与批评话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