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的心脏地区,有一条大河汹涌澎湃,横穿赤道,咆哮着注入大西洋,其流量之大居然能在河口外数十公里的洋面上形成偌大的淡水区,使过往远洋船只不靠近岸就能获得淡水,这就是著名的刚果河,世界第二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它的两岸有两个国家都以它来命名。人们只好再加上两国的首都名称来加以区别,河西岸的国家称为刚果(布拉柴维尔)Congo(Brazzaville),简称刚果(布)。河东岸称为刚果(金沙萨),简称刚果(金)。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的生态环境,使刚果(布)绿林密布、郁郁葱葱,花果遍地、美不胜收,这就是我们这本书要介绍给读者的国度。<br> 刚果(布)有310万人口(2001年),面积34.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面积的十分之六。建立独立国家之前,这里被称为中央刚果(Moyen-Congo),1960年8月15日独立后定名为刚果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Congo,La Re‘publique DuCongo)。1968年12月31日改名为刚果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ongo,La Re publique Populaire du Congo),1991年6月4日重新恢复刚果共和国的国名。<br> 从历史上看,刚果(布)有许多特点颇为耀眼,使人们不得不对它有所关注。其一,在中南部非洲,这里是最先步入古代文明的地区。刚果(布)的56个大小部族与中南部非洲诸国的各族都属于班图语族。班图人从一世纪起向赤道以南迁徙。它建立的第一个文明古国就是刚果王国,而该王国的版图一部分就在今刚果(布)境内,从而使这里的文明史在整个中南部非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其二,在近代,法国将中央刚果与加蓬、乌班吉一沙立(今中非共和国)、乍得组成法属赤道非洲殖民地。布拉柴维尔是行政中心。殖民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对刚果(布)的投入相对较多,这就造成这里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中非地区。其三,刚果(布)是赤道非洲地区的交通枢纽。由于它河流纵横、四通八达,又有大洋铁路将内陆航运网与非洲三大海港之一的黑角港连成一体,从而使它成为中部非洲各国进出口贸易的转运站,也是战略要地。其四,刚果(布)独立于1960年的“非洲年”,在非洲算是较早独立的国家之一,也是“非统”等国际组织的创始国之一。虽然它是小国,但在国际事务中经常看到它的名字,有着较突出的地位,也起过重要作用。其五,刚果(布)物产丰富,木材、石油是两大经济支柱,它是南部非洲第三大产油国,石油生产与贸易的繁荣导致经济快速增长,一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00美元,被联合国列人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六,在世纪之交,多党民主化浪潮席卷了整个非洲大陆。以萨苏为首的刚果政府率先宣布放弃一党制实行多党制。这一举措引起世界的震惊,经过了8年的实践和探索.萨苏再次上台,并在2002年大选中正式再任总统,这在非洲政坛上还是少有的。刚果(布)为建立一套相对有效的、具有非洲特点的政法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努力已使世人注目,在消除内乱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也有明显的成效。<br> 刚果(布)是黑非洲地区与中国建交较早的国家之一,一度是中部非洲唯一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自1964年2月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一直较好。刚果(布)的历任总统马桑巴一代巴、恩古瓦比、雍比、利苏巴均曾访华,萨苏二次执政后第七次访华,他常说:“每当刚果(布)遭到困难,中国总是提供直接的决定性的帮助。”他对两国的合作十分满意,中国已向刚方提供了20多个成套项目的援助,仅中国天津市派往该国的医疗队已坚持40年,共有17批500余人次。这在两国人民心中埋下了深厚的友谊。刚果(布)人民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人民更需要了解刚果(布)。本书就是为适应这种要求而撰写的。<br>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列国志》中的一册。2000年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3年5月完成。笔者与车效梅同志(山西师大历史系副教授)负责撰写工作。由于我们过去是师生关系,故没有按通常模式分工,所有章节都采取流水作业方式进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聘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余文胜同志参与资料收集工作。她特长法语,又专研究法语非洲,后来赴法国进修仍对该书的资料予以关心。我国有许多同志作为援外人员曾在刚果(布)工作。我们也访问了他们并获得了不少生动的一手材料。特别是天津天河医院主任医师、中国赴刚果(布)医疗队队长吴福宁同志和翻译郭佳同志,他们出于工作的需要在刚果(布)工作时做过调查,在其电脑中储存有一些最新的文字、图片资料,十分有用。南开大学数学学院白积祖先生从70~90年代多次赴刚果(布),在大学、中学任教,他带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也对我们帮助很大。本书的初稿完成后,我们请曾在非洲任大使,并于70年代在刚果(布)工作过的江翔先生、原中联部非洲局局长朱俊发先生、曾在80~90年代两次出任中国援刚医疗队队长天津天河医院老院长徐仲南先生以及前述吴福宁、白积祖先生审阅全稿。他们的意见对我们修改工作颇有帮助,在此向上述各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非洲学在我国属于薄弱领域,特别是对于法语非洲的资料积累和基础研究更是欠缺。这是写此书的不利条件,加上笔者以往对该国的了解与研究都不够深入,所以本书定存在某些缺陷,我们竭诚地希望诸专家、涉外工作者及广大的读者不吝赐教。<br>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br>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象<br> 2003年5月于南开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