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宝玺探秘:华夏瑰宝 史海觅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0638041
  • 作      者:
    杜奎生著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一家有关皇帝宝玺方面的学术研究机构。虽见有几篇涉及“历代印章”“中国皇帝”“传国玉玺”“明清宝玺”等方面的文章,但在浩瀚的玺文化长河中却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是不足或是断代,远远没能将从秦始皇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到清末溥仪“宣统御览之宝”的真正形制、纽式、质地、颜色、文字、用途等真貌立体地、群体地全部展现出来,让历史的隐私大白于天下。历代宝玺都汇集了当时最珍贵的材料、最优美的造型、最洗练的文字、最高超的书法和最精湛的工艺,是代表着最高权力的最完美的旷世珍奇。可惜因朝代更替,岁月流逝,这些曾在中华大地上不可一世的278方宝玺,几乎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现在北京故宫只存有清代的一部分。如今这些宝玺都以史料为据,在北京故宫专家的指导下,在众多师友的帮助下,均按原质、原形、原大、原文陆续复原出来,并获得国家专利和有关部门嘉奖。尤其是2002年1月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展出时,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各部门领导的好评和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先后有几十家海内外报刊和电视台进行播报,引起了广泛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其时,山下深潭中一条丈余长的大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观,惊叹不已。散席时“和氏璧”却不易而飞。五十年后,赵国太监缨贤,偶遇“和氏璧”竟以五百金购置,藏于府内。可是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还是被人密报给赵王,赵王得知,使出君臣权术,将“和氏璧”据为已有。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和氏璧”后被秦昭襄王知道,想用十五座城池相骗,又引出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把他的印章独称“玺”,其形制、文字和纽式别人不准用,开创了中国皇帝宝玺的先河。至此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2000多年里,几百个皇帝中都延用了宝玺,作为其天下独尊,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而雕琢第一方宝玺的用料就是这举世闻名,天下共宝之的“和氏璧”。
  宝玺的材质与纽式
  中国历代皇帝宝玺的材质都为玉制。只有极特殊几方为金质或木制。
  宝玺何为玉制?这还要从玉说起。《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实际上,玉就是矿石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供雕琢成精美的装饰品。物以稀为贵,从矿物学角度说,自然界里凡硅酸钠铝、硅酸钙锰、硅酸钙铝的结晶体,硬度在2.5-7之间,比重在2.5-3.3之间都称做玉。玉又可分为硬玉和软玉,硬玉是翡翠,供雕琢宝玺用的都是软玉。玉石产地很多,最著名的有新疆的和阗,其玉质细密,色泽温润。从颜色上又有白玉,如凝脂一般,世称羊脂白玉;黄玉是玉材中较珍贵的品种,由浅至深不尽相同,极其难得;碧玉色如菠菜叶,略有透明感,越透明者越好,深浅不等;墨玉一般为黑灰色,多数与青玉相杂,纯如黑漆的墨玉很难找到;青玉在玉材中数量最大,从白玉中略带杂色,一直到墨玉中略带杂色,或碧玉中杂色过多者都称为青玉,青玉中包含了极复杂的色彩层次。和阗玉的开采时间较早,直到汉代张骞通使西域后才大量输入中原。同时还有葱岭的蓝田玉,后世的陕西蓝田也产玉,历史也较长。辽宁的岫岩专产玉,称岫岩玉,主要成分是蛇文岩,硬度在2.5-5.5之间,比重在2.5-2.8之间。河南的南阳玉、甘肃的祁连玉、云南玉、阿富汗的波斯玉、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玉、缅甸玉等在历史上都曾作为贡品而充盈朝廷的。
  为何要向朝廷进贡玉?这还得从我国古代先民的崇拜物说起。古代先民在日常生存所接触的万物中,除图腾崇拜外,物品的崇拜便是“玉”了。从考古发掘来看,凡是大型遗址或是在显贵墓葬出土的众多物品中,都夹杂着大量玉器或玉件出现。从这些物品的出现,证明墓主人不仅生前占有,死后又要随葬,可见其钟爱与崇拜的程度了。
  玉器,做为中华先民的崇拜物,是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主要是:一、古人佩玉是高雅的习俗。以玉喻人,以玉比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其标榜的德行操守,是衡量君子的标准,是端庄、温润、光明磊落的象征。二、玉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以其玉的颜色和丝绶的区别,分为五等并有明确的规定。如一等是天子,佩白玉而系赤黑的丝绶带;二等公侯,佩带有山玄纹的青玉,系红色丝绶带;三等大夫,佩带有水苍纹的碧玉,佩黑色丝绶带;四等世子,佩红色的瑜玉,系杂色丝绶带;五等士,佩瓀文次等玉,系赤黄色丝绶带。一看佩玉则知等级。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宝玺概述
宝玺的起源
天下第一玺
宝玺的材质与纽式
宝玺的文字与丝绶
宝玺的形制

二、秦代宝玺
秦传二玺 形制初定
历代溯源 秦玺之谜

三、汉代宝玺
汉初定制 叔通演练
吕氏篡权 皇后之玺
王莽立新 螭缺一角
刘贺乱政 霍光收玺
更始之变 刘玄献丑
侯王刻玺 皇帝卖印
皇帝信玺 封泥拓片
历代封钤 武都紫泥

四、魏晋宝玺
兄妹夺玺 曹丕登基
玺出汉水 刘备救急
无玉则金 孙权创新
两晋传承 玺多波折
玺印泛滥 狗尾续貂
祖孙夺玺 晋室丑闻
东晋三帝 白板天子

五、南北朝宝玺
刘裕功高 晋恭相禅
侯景之乱 玺入北国
南朝禅陈 六玺归-
北魏建国 玉玺孪生
督摄万机 北齐立异
北周八玺 太后金印

六、隋代宝玺
隋代八玺 沿用旧制
隋末宝玺 分道扬镳

七、唐代宝玺
唐初宝玺 李渊定制
则天篡政 改玺为宝
唐制新定 后宝无实
符节传世 唐代翻新
剖符作誓 丹书铁券

八、五代宝玺
全忠获宝 连玉带金
友珪不忠 后梁晚悲
后唐未立 和尚献宝
晋汉称帝 自刻宝玺
十国更替 帝多宝寡

九、宋代宝玺
陈桥加袍 太祖六宝
烛影斧声 太宗受命
东封西祀 真宗行贿
宋宝随葬 仁宗之最
北宋九宝 徽宗定制
中原国耻 徽钦丧命
大金傀儡 劫后新帝
国小宝多 高宗称制

十、辽代宝玺
十一、金代宝玺
十二、西夏宝玺
十三、元代宝玺
十四、明代宝玺
十五、清代宝玺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