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1100754
  • 作      者:
    周晓光, 裘士京主编
  • 出 版 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在编撰体例上,按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政治体制、哲学与宗教、文学史学与艺术、学校教育与科举、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区域文化与文化交流七个方面来勾勒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重点突出。在教学中又尽量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强化效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往昔的沧桑岁月中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宝藏,它记录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我们中传统民族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博大精深。这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也是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
    文化史的内容非常宽泛,中国传统文化又是那样悠久、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重点,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位任课教师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我们首先在全书宗教、文学史学与艺术、学校教育与科举、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区域文化与文化采用多媒体手段,以强化效果。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进行了“中国文化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该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与《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相配合。我们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的出版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以为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史课程的讲授提供方便。
展开
精彩书摘
    较早使用铁器和铸铁技术,率先铸刑鼎,较早奖励博学的贤士为大夫。三家分晋后,魏文侯最早任用贤才,起用李悝实行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晋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是我国成文法的第一次公开。强调法制是三晋的传统,魏之李悝、吴起、商鞅,赵之慎到,韩之申不害均具法家思想,且皆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韩国的公子韩非子更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倡言法、术、势结合,强化君权。同时三晋中韩魏又是列国的咽喉之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兵家、纵横家多出于此。
    三晋文化实为周文化在河东的重要发展,只是更多地吸收了夏、诸戎的文化因素,使之更有生命力。战国时期三晋中偏北的赵国与胡人为邻,民风强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游牧民族的骑射之术为中原民族所掌握。秦汉以后,三晋文化中的精髓与齐鲁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共同凝聚整合为华夏文化。
    (三)秦文化
    秦人的祖先原是黄河下游夷人的一支(也有学者以为是西戎赢姓部落的后裔),西周时迁到西部的黄土高原。周宣王时,其先人因功受封为“西垂大夫”。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送有功,始封为诸侯,划歧、丰之地作为封地。歧丰之地原是周的发祥地,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可惜为相对落后的戎狄所占。秦用了100多年的时间,与戎狄反复争夺,至秦穆公时(公元前659~公元前621年),国势强大,开疆拓土,于是“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始转强大。秦地以今陕西关中、汉中为核心,西达甘、青地区,以后又西南包罗巴蜀。秦文化融周文化、西北诸戎狄的多种文化于一体,注重实用,强调功利。其地民风古朴,对农垦、攻伐、徕民等关系存亡发展的问题非常重视,不讲究礼乐。当时人称秦为“虎狼之国”、“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只要有利于国家,秦人就不择手段,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需要之时,可以打破常规。以用人为例,突出地反映秦的功利主义色彩。秦国的用人政策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其一,秦国逐渐建立了一套保证人才得到任用的制度。自商鞅变法以后,有了明确的军功爵定等级的官僚制度。对于军功者有相应的经济待遇,使“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立军功者则“各以差次名田宅”,同时规定“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秦被认为是“上首功之国”,做到“功赏相长”,所以秦军比其他国家的军队勇敢善战。其二,秦国缺乏严格的宗法制度,旧贵族势力相对薄弱,这为任用才学之士创造了条件。秦国历来重视任用山东的人才,坚持接纳、使用宾客的政策,重要的良将辅臣如百里奚、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吕不韦、尉缭、王翦、李斯、蒙恬等几乎均非秦国人,但都为秦所重用。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原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第二章 先秦风华:传统文化的肇始
第一节 突破与初创:社会制度文化的演变
第二节 先秦哲学的艰辛历程与成就
第三节 文史艺术殿堂的初创
第四节 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及队才选拔
第五节 青铜时代的科技成就
第六节 市井情趣:平民社会的大众生活
第七节 大中华文化圈的孕育与形成

第三章 秦汉雄风:制度文化的新纪元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构建与完善
第二节 儒学独尊与宗教
第三节 秦汉的文化艺术
第四节 秦汉的学校教育
第五节 渐趋成熟的传统科技
第六节 社会生活
第七节 文化交流与碰撞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变革与融合
第一节 从乱到治:制度文化的变化
第二节 无序世界时的纷乱与自由:宗教与哲学
第三节 乱世中的文学、史学及艺术
第四节 学校教育及九品和正制
第五节 传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节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选择
第七节 文化的冲突与交流

第五章 隋唐五代:盛世风范 烂漫恢宏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架构与创新
第二节 宗教和哲学的多元与激荡
第三节 文史艺术之恢宏壮丽
第四节 选举制度的历史性转哲——科举取士
第五节 科技华光
第六节 社会百象
第七节 吸纳与辐射: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六章 两宋:适时应变 精致内敛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适时应变
第二节 宗教与哲学的时代风貌
第三节 文史文化的雅致与社韵
第四节 教育和科举的普及与开放
第五节 科技发展的高峰
第六节 宋人的风俗习惯
第七节 对外文化交流

第七章 辽夏金元:冲突震荡 汇聚交融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震荡和更新
第二节 宗教与哲学的兴盛和发展
第三节 文史艺术的曲折发展
第四节 科技新篇章
第五节 空前开畅的文化交流格局

第八章 明清:气象万千新旧杂存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因循与专制
第二节 哲学新气象
第三节 文史艺术的绚丽风采
第四节 科举教育的畸形发展
第五节 科技新成就
第六节 "靡然向奢"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七节 中华文化的自身融会与对外交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