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丰子恺的审美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689893
  • 作      者:
    余连祥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丰子恺是一位难得的全才性艺术家。他的情致与哲理相交融的散文,风格独异的“子恺漫画”,为他赢得了“中国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的称誉。本书将美好的一瞬都留在了这文字里。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在世上,因爱好相近儿结缘,那是天下最快乐的事。于连祥之于我,像一面镜子,照着江南小景,也照着北方的乡愁。他复原了一个活的丰子恺,也复原了爱的生活。而后者,才是他结有的果实。
展开
精彩书摘
    丰子恺是一位具有独特美学思想的文化名人,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美学思<br>    想的研究很不充分。在几本流行的现代美学史著作中,只有陈伟的《中国现<br>    代美学思想史纲》列专节论述丰子恺的美学思想,其他只是偶尔提到他的艺<br>    术主张,没有系统阐述他的美学思想。也许是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br>    术教育家的名声太大,遮蔽了作为美学家的丰子恺,故作为美学家的丰子恺<br>    一直不为美学界所重视。其实,作为翻译家,丰子恺最早出版的译著是1925<br>    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本学者厨川白村的文艺论著《苦闷的象征》。<br>    “五四”新文学作品主要抒写的是觉醒的知识分子的众多苦闷:性的苦闷、<br>    生的苦闷、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闷以及在异国他乡作为弱国子民遭受歧视的<br>    苦闷等等。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似乎就是对中国“五四”“苦闷文学<br>    ”的艺术理论总结。因此,鲁迅、丰子恺等人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br>    征》都一版再版,拥有众多的读者。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中国现代<br>    美学史上的影响力,超越了其他任何一本美学译著。然而,厨川白村的《苦<br>    闷的象征》在中国的“华盖运”主要属于“五四”文学时期,其余波也只延<br>    续到“左联”时期。随后似乎就“过时”了。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只能看到<br>    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而丰译本则被遮蔽了。由此可见,初登文坛的<br>    丰子恺,与鲁迅一样,进入了主流美学界。然而,当中国的文艺运动由“五<br>    四”的文学革命进入到“左联”的革命文学时,鲁迅继续翻译了普列汉诺夫<br>    、卢那察尔斯基等属于“左联”时期主流美学界的译著,而丰子恺则由“主<br>    流”而“边缘化”了。<br>    作为艺术教育家,丰子恺编译了大量外国的艺术理论普及读物,介绍艺<br>    术教育知识,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美学知识启蒙工作。早在1919年,丰子恺<br>    就与姜丹书、张拱璧、周湘、欧阳予倩、吴梦非、刘质平等上海专科师范学<br>    校和爱国女校的教职员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华美育学”。该会于次年出版了<br>    会刊《美育》杂志,主张“‘美’是人生的一种究竟的目的,‘美育’是新<br>    时代必须做的一件事”。丰子恺在《美育》上发表了《画家之生命》、《忠<br>    实之写生》和《艺术教育的原理》等介绍美术知识、美育知识的文章和一幅<br>    习作木炭画。<br>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艺术教育”。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李<br>    叔同等人都是我国现代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既是把西方美学介<br>    绍到中国来的先驱者之一,又是一位融合中西文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中外<br>    驰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我国现代美学的主要贡献,是在积极<br>    倡导美育方面。”①蔡元培把审美教育当作其进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启蒙的<br>    “津梁”。他不过是要运用康德对美和美感的“普遍性”与“超功利性”的<br>    理论,来净化这个鄙俗之利欲所熏陶的社会。“浑身都是个艺术家”的丰子<br>    恺,正是在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李叔同等中国现代美学先驱的影响下<br>    从事审美教育的。然而,丰子恺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并没有蔡元培的政治抱<br>    负,他始终信奉中华美育会的主张——“‘美’是人生的一种究竟的目的”<br>    。丰子恺的着眼点不是思想启蒙,而是审美知识的启蒙,要让美走出艺术的<br>    “深宫”,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br>    丰子恺不是革命家,其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宗教性的。他在解释乃师李<br>    叔同谜一样的人生时提出了著名的“三层楼”说。即丰子恺把人生比喻为“<br>    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艺术生活,第三层是宗教生活。丰<br>    子恺作为艺术家,其通过审美的“津梁”既要达到宗教生活的彼岸又有影响<br>    物质生活的慈悲心。丰子恺作为在俗的“居士”,主要居住在人生的第二层<br>    楼,偶尔也到第三层楼去探望。他的《护生画集》是要把读者导引向宗教生<br>    活的彼岸,但其主要的艺术作品及其审美教育工作是要影响居住在第一层楼<br>    的俗众,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br>    学术界称丰子恺是“居士”和“斗士”。缘缘堂时期的丰子恺过的是典<br>    型的“居士”生活,而抗战期间的丰子恺则成了“斗士”。其实,丰子恺仍<br>    是一位艺术化了的“斗士”。1938年夏,丰子恺应邀到桂林为广西全省中学<br>    艺术教师暑假训练班讲授艺术。在日后整理成文的《桂林艺术讲话之一》中<br>    指出:“艺术家必须以艺术为生活。换言之,必须把艺术活用于生活中。这<br>    就是用处理艺术的态度来处理人生,用写生画的看法来观看世间。因此艺术<br>    的同情心特别丰富,艺术家的博爱心特别广大,即艺术家必为仁者,故艺术<br>    家必惜物护生。”(4·15)由此可见,即使国难当头,丰子恺仍念念不忘以<br>    艺术为本位。<br>    在白马潮作家群中!丰子恺与朱光潜是两位注重对青年朋友进行美学知<br>    识启蒙的作家。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同年11月,作为继作者第一<br>    本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由开明书店出版。朱<br>    自清在《(谈美)序》中指出:“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br>    。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有些处是这部大书所<br>    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的。”①朱光潜的《谈美》是美学知识启蒙读物<br>    ,是写给青年朋友看的;他的《文艺心理学》则是专著,是写给美学专家看<br>    的。朱光潜的《诗论》、《变态心理学》、《克罗齐哲学述评》和《西方美<br>    学史》等都是写给美学专家看的专著。正是这些专著,奠定了朱光潜这位美<br>    学家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反观丰子恺,他只写那些艺术知识和美<br>    学知识普及性读物,并没有写出体系性的美学专著。长期以来,美学专家大<br>    都不屑阅读这类写给青年朋友看的深入浅出的读物。其实,这类普及性读物<br>    对于全民审美情趣的提高极为有用。也许是丰子恺没有写出给美学专家看的<br>    美学专著吧,丰子恺的美学思想一直不为美学界所重视,自然也就没有像朱<br>    光潜那样获得“美学家”的称号。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 <br>    单就玩艺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br>    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br>    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br>    是在什么条件下才会让俗人所“赏”,雅人也能“共赏”呢?我们想起了“<br>    有目共赏”这句话。②<br>    丰子恺那些关于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的普及性读物是“雅俗共赏”的典<br>    范。“俗不伤雅”,才能“雅化”俗人,进而提高全民的审美情趣。当下的<br>    中国大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要求美化生活,但由于审美情趣<br>    低俗,结果花钱买不到雅俗共赏的美。社会呼唤丰子恺式的美学家,能写出<br>    雅俗共赏的美育读物。<br>    丰子恺是一位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其审美视野十分开阔。与此同时,<br>    丰子恺主张“多样统一”。他能把东西方美学思想融为一体。他热心介绍西<br>    方美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把西方美学知识本土化,从而建构和发展中国现代<br>    美学。他善于用西方美学理论来激活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从而发掘中国传统<br>    美学理论的当下意义。丰子恺用西方立普斯等人的“审美的移情说”来诠释<br>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气韵生动”便是很好的一例。其实,丰子恺美学思想中<br>    的闪光点便是东西方美学观点的互证,在互证和阐述中实现西方美学思想的<br>    本土化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丰子恺不是以思辨见长的理论家<br>    ,而是一位艺术家。他在进行互证和阐述时,常常以自己的审美体验为例。<br>    这种艺术家的灵光一闪,生动具体。歌德认为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br>    。让艺术家来阐述灰色的理论,往往能在灰色的底色上涂抹一些鲜活的生活<br>    之色。<br>    本章着重论述丰子恺的几个美学观点。下一章对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br>    探讨实际上是对其美学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展开
目录
序/孙郁1<br>导论/1<br>第一章 丰子恺的美学思想/1<br>第一节 丰子恺美学思想综述/1<br>第二节 超越功利的“绝缘说”/5<br>第三节 抗争人生的“苦闷说”/17<br>第四节 诗意栖息的“情趣说”/30<br>第五节 东西合璧的“写意说”/38<br>第二章 播种“艺术心”的审美教育/48<br>第一节 独具匠心的审美教育/48<br>第二节 音乐知识的普及工作/63<br>第三节 美术知识的普及工作/75<br>第四节 其他艺术知识的普及工作/86<br>第三章 缘缘堂随笔的审美价值/95<br>第一节 缘缘堂随笔的风情美/95<br>第二节 缘缘堂随笔的佛理美/126<br>第三节 缘缘堂随笔的情趣美/147<br>第四章 子恺漫画的审美情趣/176<br>第一节 中国“感想漫画”的开拓者/176<br>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子恺漫画”/192<br>第三节 “有意味的形式”/232<br>第五章 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审美实践/251<br>第一节 书法艺术/251<br>第二节 书籍装帧艺术/263<br>第三节 “缘缘堂”——诗意栖息的建筑艺术/277<br>第六章 丰子恺审美个性的成因/288<br>第一节 民间艺术的熏陶/288<br>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师承/301<br>第三节 外来文化的影响/316<br>参考书目/324<br>后记/32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