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政治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04139
  • 作      者:
    孙津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孙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早年从事哲学和美学研究,并师从黄药眠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近20年来一直从事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及教学,特别关注比较现代化和中国农民问题。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大致可分为两类。政治学、社会学类包括:《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2004)、《打开视域——比较现代化研究》(2004)、《比较社会学引论》(2004)、《为人民服务》(2003)、《赢得国家形象》(2002)、《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1999)、《新中国外交启示录》(1998)、《转型的中国》(1994)。哲学、美学类包括:《绵延与断层——中国波普》(1999)、《美术批评学》(1994,2000)、《基督教与美学》(1990,1997)、《在哲学的极限处——自由美学论纲》(1988)、《西方文艺理论简史》(1986)。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政治引论:政治的社会联结》提出并阐述一个政治学理论原则,即社会联结优先政治内容。政治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运用政治?作者针对现行的西方(也就是主流的)政治学的不足、弱点和偏见,提出了“社会政治”的概念,并且从学科创新的意义上对社会政治做了理论的分析阐述和系统的建构设想。《社会政治引论:政治的社会联结》的核心观点,就是提出了“社会联结优先于政治内容”的理论原则,并且在系统阐述这一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建构中国政治学的可能途径和理论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学科创建的角度讲,当然需要说明“社会政治”的一些基本概念,从而可以为进一步讨论提供一个更清楚的框架。不过,整个“引论”其实都是在说明这些东西,而且是否能表达清楚,我还不敢说,因此,这一节只简要说明一个问题,即是提出社会政治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说明这个问题,在于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涉及社会政治的各种观点,都程度不同地表示或隐含了某种价值取向,它们一方面是创建社会政治理论具有道德为善的需要的事实根据,另一方面也从比较的角度体现了提出“社会政治”这个新的政治学概念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政治学即使不能说应该非价值中立,至少实际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这种情况为我们提示了另一种思路,就是说,“价值取向”的含义并非只是主张哪一种政治理念或意识形态,它还包括“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意思。换句话说,在保持学科的科学性和范畴的普适性的前提下,对提出“社会政治”的社会意义进行说明,本身就成了一个具有价值取向性质的现实问题了。事实上,社会政治的价值取向并不是某种外在性的功能延伸,而是和它的范畴普适性互为表里的特性方面,只不过在具体的运作中它们往往显示出不同方法论的选择特征。
展开
目录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br>    导言<br>    第一章 社会政治<br>    一、政治的社会联结<br>    二、政治的不同含义<br>    <br>    第二章 现实问题<br>    一、误解和偏见的澄清<br>    二、范畴的普适性根据<br>    三、社会政治的价值取向<br>    <br>    第三章 概念关系<br>    一、体系、制度与机构<br>    二、政治生成与政治习惯<br>    三、专门政治与一般政治<br>    四、政治系统与政治运作<br>    五、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br>    六、现代化运动与社会政治<br>    <br>    第四章 相关性素<br>    一、现代性<br>    二、阶级(以及阶层)<br>    三、作为工具的制度<br>    四、作为实体的政治社会<br>    五、习惯及其文化价值<br>    六、观念信仰<br>    七、政治与经济的转换<br>    <br>    第五章 构成机制<br>    一、生成与维系<br>    二、功能支持<br>    三、要素的转换模式<br>    四、环境与对象的适应<br>    五、试错与创制<br>    六、关系规制<br>    <br>    第六章 分析标准<br>    一、导向与检验<br>    二、不同的权力形式<br>    三、交易形态<br>    四、社会认同<br>    <br>    第七章 中国政治<br>    一、政治传统<br>    二、比较政治<br>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br>    <br>    第八章 结语和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