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冬季卷.2009年12月(总第29期),Winter volume, 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9969
  • 作      者:
    邓正来主编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重新发现中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冬季卷)(2009年12月总第29期))》包括了:中国司法革命60年、学术专论、文化自主与中国学术的主体性、从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看目前的世界经济衰退、草创政治学:从美国反思中国、全球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智库在外交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学术综述、关于小农组织化道路选择的百年纷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制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海外专论、风险社会的“世界主义时刻”——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演讲、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内容丰富。
展开
精彩书摘
    前文已指出,公民社会既是一种实体建构也是一种研究范式或解释模式。本文第一部分指出了中国论者对公民社会作为实体建构时的认知不足,这一部分将阐明公民社会作为解释模式时已有研究策略的不足并提出替代方案——“自主性国家-结构.能动”。作为研究策略或分析框架,“自主性国家.结构.能动”由“国家.社会”、“结构-能动(行动)”等分析框架派生,需要回到本体论层面加以澄清和梳理。
    (一)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策略的反思
    公民社会作为实体概念与作为解释模式,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解释模式出发,论者的公民社会观势必影响解释模式的选择;反过来,研究策略将影响对公民社会实体的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公民社会论者对公民社会含义理解的不足,因此导致其解释模式或研究策略存在缺陷;而研究策略的缺陷又阻碍了研究发现。比如,中国公民社会生成逻辑方面的论者,因为公民社会观侧重于观察公共空间,关注到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公共空间的起点是国家让渡,所以他们侧重于从国家出发,较多采取“先国家再社会”或“从国家到社会”式“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没有同时将国家、社会视为公共空间的分析起点。又如,本文后面将指出,关注业委会及业主维权的论者,因为侧重于集体行动,所以多采取“能动一结构”、“能动.国家”分析框架且分析思路往往是“先能动再结构或国家”或“从能动到结构或国家”,没有将能动与结构、国家同时作为业主集体行动的分析起点。中国公民社会研究中的双重不足——对作为社会实体的公民社会的内涵认知偏颇、对作为解释模式的公民社会的分析框架或研究策略的不足,最终导致学界还未能从理论上对中国公民社会建构或生成逻辑进行准确而全面地阐述。本文由此认为:在将公民社会的生成视为公共空间出现、集体行动发生互构之时,“自主性国家.结构.能动”是适宜的研究策略。
展开
目录
卷首语:重新发现中国
主题研讨
公共空间、集体行动与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业委会
及业主维权的“自主性国家、结构、能动”分析
集体建设用地地权的实施和保护——兼及“小产权”房问题
市场列宁主义的“中国奇迹”与米塞斯断言的反思

本刊特稿
中国司法革命60年
学术专论
文化自主与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从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看目前的世界经济衰退
草创政治学:从美国反思中国
全球化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智库在外交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学术综述
关于小农组织化道路选择的百年纷争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制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海外专论
风险社会的“世界主义时刻”——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演讲
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联

书评思考
余英时与杜维明思想源脉辨析——简评《中国思想传统的
现代诠释》与《儒家思想新论》的政治哲学视角
探索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世界性和实验性道路——评何包钢
《民主理论:困境与出路》和《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
后集体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整合议题
——评《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

学者诗思
实证主义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权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稿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