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8273
  • 作      者:
    刘方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是《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什。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敛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方,文学博士,现为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美学。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等十余项省部级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等专著八部;多次获得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系统研究了4~12世纪中国禅宗美学基本精神从发生、演变到成熟的历史,结合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特质,剖析形成禅宗美学基本精神的原由,研究禅宗美学思想形成与传统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联系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政治、社会心理及士大夫阶层状况诸因素的影响,对禅宗美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特征作出宏观分析、描述。对于惠能、马祖、宗杲等代表性禅宗大师的禅宗美学思想,结合其与社会文化、士大夫群体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他们的美学思想及其重要贡献、意义和价值。探索和揭示了禅宗美学思想对于中国美学和文化思想的重要丰富、深化和补充。
展开
精彩书摘
    因而,在笔者看来,虽然认识论的研究有其价值,乃是构成价值论研究的基础,缺少了这一层面的研究,价值论研究便失去其根基。然而,我们对思想史,自然包括禅宗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更重要的在于价值论的研究,在于意义的追问,这一层面的研究才是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这就需要解决思想史阐释的合理性与尺度、依据问题。
    从胡适到葛兆光,虽然研究范式上有差异,但在坚信历史、将历史作为思想阐释合理性依据上则是相同的。葛兆光讲:
    思想史的阐释应当是历史的阐释,前面我们所说的一开始就潜含在历史叙述中的阐释指的就是它。无论它如何冷峻与严酷,我们都应当承认它也是一种合理的阐释,因为它有它的依据,这就是历史。它的“尺度”、“理论”、“标准”来自历史的感觉而不是像意义阐释出自当下的需要。
    这种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学术界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然而,且不论诸如何谓“历史的感觉”?历史自身又是如何感觉?它又如何可能成为标准、尺度、依据来衡量正误?这一系列问题,这种观点本身实质上就是将历史的实然,当做了必然,将曾经出现过的事实,误认作了必然会产生的规律,所以才坚信不疑,并以之为合理性的思想阐释的依据。“无论它如何冷峻与严酷”都是合理的,对于这种历史理性主义的观点,刘小枫的揭示、分析与质问无疑是相当有力的:
    事实性显然不能成为我们接受历史文化的无条件的根据,否则我们就得准备接受虚妄。并非所有的文化历史的事实都蕴涵着真实的价值。某种东西,并非由于它是历史事实,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权迫使我们非接受它不可。划定意义与非意义的界限的力量,不是由历史的事实独占的。历史的事实是一回事,历史事实中的价值意义是另一回事。如果研究历史文化只是为了无条件地接受历史事实,那就意味着我们同意接受这些事实中实际存在的愚蠢、谬误、荒唐。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禅宗美学研究的范型与方法
第二节 禅宗美学的性质与基本特性
第一章 中国禅宗美学思想的发生——以支遁佛玄美学思想为核心的考察
第一节 诗性气质的人生与诗化哲学特征的思
第二节 审美境界:从精神世界落实到现实人!
第三节 “支理”:逍遥游新论

第二章 禅宗思想的建立与禅宗美学的雏形
第一节 拈花微笑的文化史与美学史意义
第二节 达摩禅法的美学启示
第三节 弘忍“东山法门”的美学意味

第三章 南能北秀:禅宗美学思想的成熟与分化
第一节 神秀禅学美学的基本倾向
第二节 惠能《坛经》:南禅美学的根本确立
第三节 惠能禅学美学的转向
第四节 禅宗美学的人间化
第五节 顿、渐的分别及其美学影响

第四章 神会的禅学与美学思想新贡献与禅宗美学的士大夫化
第一节 神会的历史地位与禅学思想
第二节 神会禅宗美学思想的新贡献

第五章 皎然禅宗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第一节 皎然的禅学与诗学
第二节 苦思与适度

第六章 齐己《风骚旨格》的诗学理论架构初探
第一节 齐己的禅学与诗学
第二节 势与式:齐己诗学的理论创新

第七章 诗性栖居的永恒感、可能性与日常化:禅宗美学对中国美学的丰富与深化
第一节 生死问题与超越途径
第二节 士大夫的普遍参禅与生死解脱
第三节 人生诗意化与生死的审美解脱

第八章 唐宋文化转型与禅宗美学的新特色与新发展
第一节 洪州宗:马祖道一对于彻底本土化禅宗美学的建构
第二节 分灯禅:晚唐五代后禅宗美学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从宗教禅到美学禅:两宋禅宗美学的新发展

第九章 圆悟克勤的禅宗美学思想
第一节 圆悟克勤与宋代禅宗思想的美学化
第二节 禅门公案的美学性质、特征与价值——以克勤《碧岩录》为核考察

第十章 大慧宗杲禅宗美学思想的新发展
第一节 大慧宗杲“妙悟”说的美学意蕴及影响
第二节 大慧宗杲禅学思想所体现的人格美、精神美思想初探
第三节 大慧宗杲“看话禅”的美学新贡献

第十一章 宏智正觉的禅宗思想及其美学意蕴
第一节 宏智正觉的禅学思想及其美学意蕴
第二节 宏智正觉关于“游”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