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因是子佛学入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702686
  • 作      者:
    蒋维乔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佛学界公认的绝佳善本,近百年来佛法修行的可靠指南,惠及无数善男信女。<br>    国内第一部佛学通俗入门书,一册通晓佛教大意,集教理、实修、历史常识于一书。<br>    修行乃人生要事,是生命能否解脱的关键,非一般儿戏,绝不能有半点迷糊。若是蒸沙煮石,白忙一场,甚至越走越远,那岂不冤枉!<br>    佛法基础学习的可信之书<br>    一本恰当的好书,可以让有心向善之人得以辨识正确的修行地图,犹如得到明师的护持,方能少走弯路、免入歧途。
展开
作者简介
蒋维乔(1973-1958),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入。著名教育家、养生家。<br>    蒋维乔先生早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后皈依谛闲大师,法名显觉,乃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后又亲随太虚大师学习因明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br>    蒋先生是我国倡导科学静坐养生的第一人。1914年,他根据个人体悟撰写《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此书通俗易懂,首创以现代科学解释传统功法的先例。出版后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诸国,短时间内再版30多次,对养生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br>    此外,蒋维乔先生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佛学教育家。他于1918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的“唯识学”课程,是我国高校开设佛教课程之始。其所著《中国佛教史》、《佛学纲要》、《佛教概论》、《佛教浅测》等书,亦可谓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展开
内容介绍
    《因是子佛学入门》从佛学的定义、佛学和学佛的区别、佛教的成立开始讲起,介绍佛教的历史、教理、经论,并讲述了佛家的修行方式——戒定慧、禅观、念佛及持咒等。<br>    作者蒋维乔先生同时具有学者和修行者双重身份,因此,能更好地以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谈佛学与佛教。《因是子佛学入门》内容丰富浅显,易于领会,不论在义理或是修行实践上,都做了简单明了的说明,乃是佛学界公认的普及读物中的绝佳善本。读之,可快速地直达核心,了解佛教的整体概貌。<br>    对于刚接触佛法的有心人,《因是子佛学入门》有助于领悟佛法的深刻内涵,正信而不迷信,的确是不可错过的指路明灯。对于已经入门的实修者,也可以借此机缘,自我检视,弥补基础学识之不足,梳理佛法之精义,进一步扎实修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br>    第一节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br>    佛教产生的背景<br>    大凡一种宗教的产生,必有它的背景,绝非无缘无故突然出来的。佛教当然也不能逃出这个公例。原来印度古代有婆罗门(Brāhman)教。“婆罗门”是梵音,意为净行,是事奉天神的一种宗教。他们教徒,自称为梵天的后裔,世世以道学为职业,操行清净,所以称净行。距现今四千余年以前,雅利安民族从中央亚细亚人居西北印度,渐渐迁移到恒河上游。这个地方正处温带,气候清和,物产丰富,雅利安人逍遥快乐,感谢天帝的恩宠,就生了崇拜的信念。他们以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灵的表现,便向日、月、星、辰、电光等各方面虔诚礼拜,以为可以消灾求福。因此就有了供献的祭物、赞美的祭歌。久而久之,仪式愈繁,普通的人未必能够熟习,于是有专司祭祖的僧侣,另成一种阶级,就叫做婆罗门。<br>    婆罗门的教典<br>    大凡原始社会的初民,没有不敬畏天神的,并且以为天神和人类差不多,都是有人格的、有意志的。婆罗门族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他们所做的祭歌,赞美天神的伟大,认为人格化的天神含有道德的性质,对于下民,天神有行使赏善罚恶的职权。经历了较久的年代,这种赞歌和祭祀仪式就自然带有了神秘的意味。他们将这些赞歌和祭祀仪式编集成一种教典,就是古来所传有名的《吠陀(Veda)圣典》(“吠陀”译为明智)。这种圣典有四种:第一种叫《梨俱吠陀》(Ri9—Veda),意译为赞诵明论,中间所收录的全属宗教的赞歌;第二种叫《沙磨吠陀》(sāma—Veda),意译为歌咏明论,中间收录的是属于祭祀仪式的颂文;第三种叫《夜柔吠陀》(Yajur—Veda),意译为祭祖明论,中间收录的是祭祀仪式的歌词。以上三种吠陀,在祭祀天神时候,各由僧侣分别朗诵。后来又有一种,收录世俗相传的咒术,和供神却没有关系,别名叫做《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意译为禳灾明论。此种合前三种,称为四吠陀。这四吠陀是婆罗门形成宗教的圣典,也是印度古代的思想的渊泉。<br>    ……
展开
目录
例言<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什么叫做佛学<br>第二节  研究佛学怎么样下手<br>第三节  佛学和学佛要分清楚<br>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成立原因<br>第一节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br>第二节  佛出世前印度的社会<br>第三节  佛教成立的原因<br>第三章  释迦牟尼史略<br>第一节  释迦成道以前的状况<br>第二节  释迦成道的时期<br>第三节  释迦的转法轮<br>第四节  释迦的入涅槃<br>第四章  佛教的立脚点和基本教义<br>第一节  佛教的立脚点<br>第二节  佛家的教法<br>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br>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br>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br>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br>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br>第五节  大乘经典的结集<br>第六节  秘密经典的结集<br>第六章  佛教在印度的盛衰<br>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分裂<br>第二节  大乘佛教的发展<br>第三节  大小两乘的分别<br>第四节  印度佛教的衰颓<br>第七章  佛教传入中国的状况<br>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时期<br>……<br>第八章  《大藏经》的雕刻<br>第九章  佛教的研究方法<br>第十章  佛家的修行方法<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