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14027
  • 作      者:
    (荷)亨克?德?贝格(Henk de Berg)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百年来,对弗洛伊德的解读就是对弗洛伊德的误读!
展开
作者简介
    亨克·德·贝格(Henk de Berg,1963-),德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生于荷兰,曾在荷兰的莱顿大学和德国的锡根大学求学,主修德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毕业后在莱顿大学任教,1996年前往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任教。最初研究兴趣集中物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现在的研究兴趣转向知识史和社会思想。著述不多,但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切的会心,享有世界声誉。
    李广茂(196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是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导师,分别于1984年,1987年和1997年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发表过几篇论文,写过几本书,也译过几本书。曾经喜欢中西比较文学,现对精神分析理论颇有兴趣。
展开
内容介绍
    《被误读百年的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弗洛伊德的核心观念,着重阐释:(1)他有关压抑(repression)的理论,有关意识和无意识的精神过程存在差异的理论,有关性征(sexuality)的理论;
    (2)他有关梦、自由联想、过失(即弗洛伊德式失误)、抵抗(resistance)以及移情(transference)在精神分析中所扮角色的理论;
    (3)他有关自我、超我和本我相互关系的理论。
    在这个说明之下,潜藏着一个基本假定,那便是:弗洛伊德不仅提供了心理(mind)的模型,而且分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只是没有想起它,那它属于前意识;如果它被抑制了,那它属于无意识。此外,同样的精神内容,可以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发生交替变化。某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它受到了压抑;在记忆中重现之后,再次受到压抑,等等。
    第四,二元模型(意识/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有关心理运作的最终用语。事实上,在其漫长和极其多产的一生中,弗洛伊德提出了若干心理理论。在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时,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不总是一清二楚的。我们将第三章视作另一个最为重要的理论,即三元模型(自我/超我/本我)。
    把意识和无意识的精神进程合二为一,这样的心理模型具有怎样的蕴含?对于癔症问题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认为,这样的心理模型意味着,像安娜这样的癔症患者所遭受的苦难,源于不成功的抑制。癔症患者之所以是癔症患者,是因为他们没能成功地抑制某些渴望得到满足的冲动,因而面临着癔症转移这一困境。他们没能把自己渴望得到满足的冲动从意识中成功地排除掉,这些冲动再次悄悄溜了回来,尽管采取的形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这些冲动以癔症的器质性症状的形式,悄悄溜了回来。
    所以,问题并不在于无意识进程的存在。每个人的心理都是由意识和无意识进程构成的。问题也不在于抑制,每个人都在持续地抑制某些东西。问题在于没能成功地抑制。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帮助患者放弃徒劳的抑制,使他面对渴望得到满足的冲动。当然,此举并不必然意味着,督促患者真刀真枪地实现自己渴望已久的冲动。处理人的愿望,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在意识的层面上抵制它们,比如设法寻找适当的替代物。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心理与社会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诞生
癔症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性征
从“多态倒错”到“成年人性征
性倒错的常态性

第二章 如何洞察无意识的秘密
对梦的解析(1)
对梦的解析(2):问题若干
对“弗洛伊德式失误”的解析(1)
对“弗洛伊德式失误”的解析(2):实际应用
对自由联想的解析
对抵抗和移情的解析

第三章 无意识与社会
本我、自我和超我(1)
本我、自我和超我(2):三个例证
本我与社会
精神分析的革命性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
第四章 对文学做精神分析
《哈姆雷特》的秘密
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
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
戏剧、作者与读者
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
无意识沟通:海涅的《罗蕾莱》
白雪公主,或者童话的意义与重要性

第五章 对文化做精神分析
《图腾与禁忌》(1)
《图腾与禁忌》(2):问题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图腾与禁忌》(3):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人类的文化自欺
两种形态的精神分析
参考书目
人名对照
中文版后记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